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维度和角度对养老意愿和养老模式进行了探究,在养老意愿方面,多是从各种养老方式的选择上入手调查,理论和实证研究都有,但是很多研究仅仅从单一的养老方式的选择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养老的相关研究综述
(1)养老意愿方面
西方国家经济发达,养老机构市场成熟,这些国家的老年人口对养老机构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很高,Jang等研究者对美国老年人进行研究调查,数据显示:这些老人中有45. 7%的人愿意选择机构养老,但是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养老机构市场不完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意愿很低[ ]。
(2)养老模式方面
Midgley研究认为,在解决一个国家的老年人抚养问题方面,要选择与客观需要相符的多样化养老模式,政府要提供所需资源中的资金和财力资源,政府要主导国家养老问题的解决[ ]。
Phillips认为,当社区可以提供的养老服务不够时,家庭养老应该作为补充,但当社区有足够能力提供养老服务时,应该大力发展社区养老这一模式[ ]。
Doty在对家庭和社区这两种养老模式的成本与收益进行对比研究后认为,暂托养老服务可以作为家庭养老的重要补充来减轻家庭养老的压力[ ]。
Angel在美国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对养老模式的问题进行了多种角度的研究,分析了社会的养老责任以及不同养老模式的缺点,其研究表明单一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日渐丰富的养老需要,因此,构建一个社会各界参与的多元居家养老模式尤为有必要性[ ]。
2、国内养老的相关研究综述
(1)养老意愿方面
陈建兰认为现有的关于老年人口的养老意愿研究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是对老年人口的养老意愿做出现状描述并提出建议,二是分析老年人口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对策[ ]。
当前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大致分为家庭和社会两方面,程远,张真在对上海市区老人养老意愿的研究中,依照养老居住地的选择,将老年人口的养老意愿分类为居家养老模式和机构养老模式两种[ ]。吴雨浓、蒋爱群通过与所调查城镇的老人的访谈内容分析得出:老年人的居住意愿已经改变,大多数老人更倾向于选择自我居住或与配偶居住,不再是同子女居住,但仍然倾向选择家庭养老模式[ ]。蒋岳祥、斯雯等人在对城市老年人的养老意愿研究中发现,城市老年人开始关注新型的社会化养老方式,对养老机构的关注度提高,城市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具有进步性和保守性的双重色彩[ ]。
(2)养老模式方面
徐小平认为养老模式总体上可分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新型养老[ ]。现在养老模式呈现出的特点是:家庭养老功能逐渐退化,以居家自我养老模式为主,辅以社会化养老方式,以房养老、旅游养老、异地养老也逐渐兴起,成为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选择。陈建兰认为在中国城市的养老体系中,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已经在老年人的经济、生活、精神上面开始起重要作用,家庭的养老功能逐渐降低,而社会养老模式在不断发展[ ]。丁志宏、姜向群通过研究发现因个人、家庭、社会因素的影响,北京市的异地养老模式并没有发展成熟,还需要大力宣传和建设[ ]。
不少学者认为我国城市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应渐趋人性化和多元化,且政府应起到主导作用。宋尚函通过对天津市社会养老的实践探究,认为我国城市社会养老的服务项目内容不够充实、配套养老设施不完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仍需建设,这需要政府的统筹规划[ ]。刘丽萍、蒋升湧、陆发安认为传统的养老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日益丰富多彩的城市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政府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加强发展社会化养老模式来建立健全社会化城市养老服务体系[ ]。曹煜玲认为目前我国的城市养老服务不够完善和科学,应该建立一个满足老年人全方面、多层次养老需求的“适度普惠型”城市养老服务体系[ ]。韩羚认为养老服务的供给应该创新,因为如今城市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是多元化的,所以养老服务的供给不论从主体还是方式上都应该与时俱进地进行多元化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