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幼儿对道歉行为认知的访谈研究(2)

2.研究者自身的思考 在幼儿园的实习过程中,研究者曾经关注过一个具有较多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几乎每天都存在故意欺负其他小朋友的行为,伴随着这样


2.研究者自身的思考

在幼儿园的实习过程中,研究者曾经关注过一个具有较多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几乎每天都存在故意欺负其他小朋友的行为,伴随着这样行为之后的便是一句“对不起”。有时候小朋友向老师告状,他就会说:“我已经说过对不起了啊。”好像说完对不起之后问题就已经被完全解决了。可能并不是这一个小朋友这样认为,其他小朋友会不会也认为做了冒犯他人的事情后只要说一句对不起就可以了吗?这激发了研究者的研究兴趣,幼儿眼中的道歉是怎么样的?他们知道为什么道歉和如何道歉吗?

(二)研究目的

   基于上述研究现状和思考,本研究的目的在于:

一是揭示3-6岁幼儿对道歉行为的认知特点;

二是针对幼儿对道歉行为的认知特点,提出培养幼儿道歉习惯的教育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为杭州市某所幼儿园的90名幼儿,其中,小、中、大班各30名,各年龄班男女性别对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

第一步,确定研究问题。根据道歉行为的常规研究内容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经验选择幼儿对道歉行为认知中的四个方面进行研究。这四方面的内容分别是:道歉概念、道歉方式、道歉动机、道歉功能。

第二步,设计访谈提纲。根据所选四方面的内容,进行访谈提纲的设计。提纲如下:

在道歉概念方面——道歉是什么?

在道歉方式方面——你道过歉吗?是怎么道歉的?

在道歉动机方面——为什么要道歉?

在道歉功能方面——你认为道歉有用吗?你能说出几个道歉的用处?

第三步,实施访谈。对抽取的幼儿进行一对一的访谈。当幼儿对于回答问题有困难时,给予适当的引导。访谈结果以录音为主。

第四步,编码统计。编码时,在提取初级编码的基础上,根据幼儿对于问题的不同回答与表现进行分级编码。

一级编码如下:

1.对于“道歉概念”问题,将答案分为“知道”和“不知道”两大类;

2.对于“道歉方式”问题,将答案分为“知道”和“不知道”两大类;

3.对于“道歉动机”问题,将答案分为“知道”和“不知道”两大类;

4.对于“道歉功能”问题,将答案分为“知道”和“不知道”两大类。

二级编码如下:

1.将“道歉概念”问题中的“知道”分为“基本定义”(能够说出道歉的含义,如回答“道歉就是承认自己的错误”“道歉就是表示请求别人原谅”)“条件定义”(能说出道歉的条件,如回答“撞到小朋友要道歉”“不乖的时候就要道歉”)和“简单定义”(能说出道歉的语用方式,如回答“道歉就是对不起”“道歉就是我做错了”)3种类型;

   2.将“道歉方式”问题中的“知道”分为“伴随补救措施型道歉”(能够说出道歉语及道歉中的补救措施,如回答“陪他一起去医院”“送她玩具”)“无明确言语型道歉”(无道歉语但有补救行为,如回答“我当时很难过”“我下次会对他好”和“单纯言语型道歉”(能够说出主要道歉语,如回答“跟他说对不起”“我下次不会这样做了”))3种类型;

3.将“道歉动机”问题中的“知道”分为“自主承担型”(能表明自发的道歉原因如回答“因为我做错了事情”“我不道歉他会难过”)“被动承担型”(将道歉原因归于他人如回答“他要我道歉”“他说不道歉就不和我一起玩了”)和“逃避惩罚型”(为逃避惩罚而道歉,如回答“老师会说我”“他会告诉我妈妈”)3种类型;

4.将“道歉功能”问题中的“知道”分为“正确认识”(能说出道歉的三个及以上的功能)“基本知道”(能说出道歉的两个功能)“有所了解”(能说出道歉其中一种功能)3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