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和人教版教科书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比较分析(3)

路笃光在其硕士论文中,以小学四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为研究对象,比较了苏教版和人教版中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但是,这


路笃光在其硕士论文中,以小学四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为研究对象,比较了苏教版和人教版中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但是,这种研究方法过于大胆,因为两版教材在一册书中的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呈现出的核心素养侧重点也不同,并不能直接进行比较。因此,本研究在借鉴此方法的基础上,在两版教材中,选定具体的四章内容进行比较,这些都是依据《课标》编排的,所以内容大体一致。

1.2.3研究意义

《意见》指出,要根据核心素养体系,明确不同学段、年级、学科内容学习后学生应达到的程度要求,同时教师要根据反馈情况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1]。由于新手教师在只研究一本教材的情况下,很难把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所需达到的目标,故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两版教科书,突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取其精华,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的重点,提高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意识,从而改善教学。

1.3 数学教科书中核心素养的比较方法及创新点

文献研究法。本课题主要是对教科书中体现出的核心素养的研究,因此在研究前期需要阅读相关文献,选取适当数学核心素养的框架及内涵。

比较分析法。本文将在四大领域中各选取一章内容,通过定性分析的方法,对两版教材这四章知识中各项核心素养的呈现形式进行对比。

根据教科书中核心素养的呈现形式,来寻求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方法,是本研究的创新点。

2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

改革发展论坛上明确了6个关于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那么它们各自的内涵分别是什么呢?

(1)数学抽象:这是一种抛掉事物的物理属性,聚焦于它们的本质特征,得到一般的发现或规律,并用数学的符号和语言加以表征的思维过程。

(2)逻辑推理:这是一种类似于“女娲造人,然后人生人”[8]的过程,是在情境中,凭借经验,依靠规则,通过归纳类比,由一个命题获得另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数学中的公理都是依靠逻辑推理推出来的,它们不是“书上写的”、“老师教的”、“高斯说的”,它们是由自然中孕育的,是世间的“道”。

(3)数学建模:如果说数学是此岸,现实是彼岸,那么数学建模就是沟通两岸的大桥,只有运用了数学中一系列的公式、定理、模型,经历过发现、提出、分析问题,建立、求解模型的过程,才能顺利上岸。

(4)直观想象:这是一种通过观察和想象来获取图形特征和运动形态,借助图形来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5)数学运算:这部分主要包括对运算规则、过程和方式的理解,以及对运算的实施和对数据的估计。

(6)数据分析:这个能力要求学生要有“透过情境看数据,透过数据看问题”,主要强调了统计数据的方法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这六个核心素养,前两种说明了数学的由来,即使是“高斯证明出来的”,它也是宇宙的;第三个说明了数学的去向,数学最终需要被投入实践,需要被用来解决现实问题;最后三类是工具,是解决问题所需的手段和方法。基于以上对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接下来对苏教版、人教版部分内容进行对比分析。

3 苏教、人教版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比较及分析

本文将在四大领域中分别选取《三位数乘两位数》、《三角形》、《扇形图》和“鸡兔同笼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核心素养的体现情况并进行比较。《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小学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由于计算量较大,因此渗透的思想较多;“三角形”是小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重要基础;《扇形统计图》是小学统计与概率领域最后一部分内容,承载着小学所有统计知识,因此对教科书的研究有重要价值;苏教版和人教版分别在六年级下册和四年级下册安排了“鸡兔同笼”问题,这是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人教版将其放入“知识广角”栏目中作为主要问题进行讲解,而苏教版把它作为“解决问题策略”后的一道练习进行训练,虽然所处位置有所不同,但都用了多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且内容不受前后章的限制。因此,接下来对这四个内容为例,对两版教科书核心素养的体现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