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是人类社会最基本且避无可避的问题,但以此类问题中最为琐碎、最低层次的生活矛盾等元素作为切入点的创作显然是过于浅显的。作家忽视了自身情
生存是人类社会最基本且避无可避的问题,但以此类问题中最为琐碎、最低层次的生活矛盾等元素作为切入点的创作显然是过于浅显的。作家忽视了自身情感体验与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仅靠矛盾纠葛驱动着作品运转。前瞰池莉早期创作,后眺其新世纪创作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跨过新世纪的门槛,池莉作品中生活矛盾所占比重日渐式微,她笔下的创作开始向文学深层回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向内转”。北大谢冕教授曾说:“文学的向内转是对于文学长期无视人们的内心世界,人类的心灵沟通,情感的极大丰富性的校正。” 中国第一个将“向内转”理论呈现于文学界的学者鲁枢元也认为,向内转即是重视写心灵与表现自我。从池莉的新世纪创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有意识地将文学的叙述向作家自身体验与叙述对象的情感体验、内心感受转移。
《所以》是池莉于2007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叶紫从二十岁的无知少女到三四十岁时为人妻母的人生经历,在长长二十余年的跨度里,叶紫于数次的徘徊和迷惘中一边维护自己的心灵与个性,一边不断寻找个人价值所在。叶紫的第一次婚姻是失败的,在与初恋的交往过程中她因为相中关淳家的物质条件而俯就于对方家庭,单纯地落入了对方的圈套;吃了前一段感情亏欠的叶紫一心只想回城,便用手段骗得军人禹宏宽的一纸婚约,不想没有爱情的婚姻对文艺青年叶紫来说也不适合,二婚最终在丑闻纠纷中作罢;叶紫最终为爱情嫁给了一无所有的华林,可惜这段婚姻在面包的缺失与华林出格行为的不断“挑战”下也以失败告终。整个故事的流程就是叶紫心灵不断成长的历程,在一次次的失败婚姻后叶紫由一婚时以物质条件决定爱情走向到最后为了爱情愿意接受一个一无所有的男人。
首先在这部作品中读者可以感受到强烈的来自叙述对象的情感体验与内心感受。叶紫是一个极其情绪化的女孩,遇到关淳时的情窦初开、对禹宏宽的反复打量、和华林一起生活后的“恩怨情仇”,她所有的情绪体现在作品语言上是热切、明朗的,是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如作品在描写她与关淳初次独处时这样写道,“一个女生在大树下燃烧,一个男生在湖水里燃烧” ,叹号这一表示强烈语气的符号也在叶紫的叙事话语中频繁出现。且池莉在作品中加入了极多有关叶紫的心理描写,甚至出现了一种在其他作品中从未尝试过的形式,即在话语后面直接加上括号,括号内为对叶紫话语的心理解释。
1980年,当我以18岁的年龄(太小了!)参加高考的时候,我父母居然破天荒地不再要求我早点关灯(节约电费)。我父亲,居然主动给我一些他自己的钱(就不必告诉妈妈了),以便我购买高考复习资料。
于是,一切我都知道了(知道的同时脑子已经在考虑问题)。关淳不是我们武大的,是隔壁地大的(地质大学,学校的牌子也还不错),也是应届毕业生,地貌勘探专业,学校篮球队队长兼校游泳队教练(这说明他至少身体健康强壮),一个满汉混血儿(血缘有意思!),家住汉口解放公园路(太好了!本市有住房!)母亲是妇联干部(妇联是做什么的?不过总归是干部!)父亲是品酒师(啊!闻所未闻的职业!极其有趣!)。
这样的形式于池莉的作品中十分新奇、少见,作者将主人公行动的潜在原因与内心的声音都袒露在公众眼前,也使得整部作品主体化程度大大增强。而从叶紫二十余年人生跨度的心理转变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位女性不断成长、成熟的过程。大学时代与工作伊始,叶紫懵懂无知,会愿意为了物质而屈就自己的情感,但在前两段失败婚姻的不断打磨下,物质与爱情的天平在叶紫的心里逐渐偏向爱情那一端,因此最后叶紫在双方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嫁给了华林。这是叶紫为维护自己心灵与个性所做的努力。另一方面,叶紫在初婚中属于安逸地接受男方家庭付出的一方,与禹宏宽交往时婚事婚房也均交给对方一手操办,而面对落魄的华林与一个空空荡荡的家,叶紫却扛起了家里的重担,一边做家庭主妇任劳任怨地收拾着家里的大小事务,一边用自己接剧本得来的收入养活整个家庭。这是叶紫在复杂的社会关系变换中追求与凝视自己的人生尊严、价值的又一次努力。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我们都可以发现池莉在《所以》中塑造的是一个精神视野不断拓展的女性形象。其次,这部作品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作家自身的体验和感受。池莉本人同样经历了三次失败的婚姻,并在这样的人生历程中慢慢打磨自己、慢慢成长蜕变,《所以》中“用编剧本来换孩子的奶粉钱”更属真人真事。作品不仅是现实的反映,也涵盖着作者的影子,从“叶紫”这一女性人物的身上我们可以顺藤摸瓜,寻找到作家池莉将自己的情感、经历寄寓在人物之上的蛛丝马迹。如果说新世纪后池莉作品中的“向内转”倾向,即重视心灵与表现自我的文学特征日渐涌现,那么在《所以》这部作品中叙事动力“向内转”的表现则达到了一个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