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绯于1998年在《当代作家评论》中对池莉上世纪的创作情况进行了总结归纳,并提出“池莉作品仍需内涵、艺术潜力与人格修炼” 的建议,可见彼时世俗对于作家池莉作品的态度仅是认可,仍
摘要:在二十世纪末中国的女小说家中,池莉是可以作为一种平民化书写的典范来谈论的对象,无处逃遁的生存之痛满溢其作品的角角落落。新世纪伊始,其小说创作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转型迹象,其中叙事动力的“向内转”、典型人物“来双扬”带领下的群像式女性意识觉醒、小说质地的锐利化构成了池莉新世纪小说转型的三个主要方面。
关键词:池莉; 新世纪小说创作; 转型; 向内转
Abstract: At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 Chinese novelists, Chi Li was an object that could be talked about as a model of civilian writing, the pain of nowhere to escape was overflowing with the corners of her work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century, its novel creation began to appear more obvious signs of trans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ward turn" of narrative power, the awakening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the sharpness of the quality of the novel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typical character "Lai Shuangyang" constitute the three main aspect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 Li's novel in the new century.
Keyword: Chi Li; New century novel creation; Transformation; Turning Inward
目 录
一、向内转:叙事动力的转变 1
二、“来双扬”们的粉墨登场:女性意识的觉醒 4
三、锐利化:小说质地的转变 7
引言
距离上世纪七十年代末(1979年)池莉首次出版文学作品,其创作生涯至今已持续近四十年。从八十年代的成名作《烦恼人生》,到九十年代伴随着市场化推进而诞生的一系列作品,无论是在题材的选择、人物的处理或是表达的方式上,池莉的创作之帆始终未离开“大众化”的航向。近四十年风风雨雨的写作之路,近四十年人生的起伏波折,作家池莉在不断成长,她的作品也是。新世纪伊始,愈加从容的笔调、愈加深刻的体悟使我们感到池莉笔下的小说出现焕然一新的姿态,她的小说创作在岁月流转间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一位成熟作家所坐拥的大家风范。待铅华洗尽,文思沉淀,我们且来探寻池莉于新世纪的小说创作转型之路。
一、向内转:叙事动力的转变
上个世纪末池莉的作品中充斥着无处逃遁的生存之痛,家庭的纠纷矛盾、物质条件的匮乏是驱动其作品运转的中心齿轮。八十年代,引起文坛广泛关注的《烦恼人生》,即是池莉阐释“生存问题”的最好范例。在这部作品里文字不似在别的文学作品中那般神圣,它仅仅寄存着生理需要,承载着家长里短、柴米油盐。印家厚是那个年代工人阶层中最普通的一员,他和芸芸众生一样,被生活推着向前迈步。印家厚兢兢业业、勤奋工作,小心翼翼不敢出一点纰漏却仍与一等劳动奖失之交臂,仅得到了五元钱的三等奖金;他的身边围绕着不少女人,有厂里爱慕他的雅丽、像极了故人的小姑娘肖晓芬和最难以忘怀的知青伙伴聂玲,这些人都曾让他心动过,但为了妻儿他依旧选择放弃浪漫、坚守家庭;早晨在轮渡上,他能出口成诗,能谈古代作家的质朴和浪漫、当代作家的做作和卖弄,一会儿工夫就被五元钱逼倒了英雄汉。在生活面前,在生存面前,印家厚原本对生活的自信令他苦不堪言,接着生活中必须得到解决的、一样样接踵而来的生理问题使他的自信完全被自卑代替了。在车间会议上,“他站起来说了一句什么话,含糊不清,他自己都没听清就又含糊着坐下了” 。这感受不仅仅在车间里,他对生活同样有许多话要诉说,可话到嘴边还是压了回去。新世纪前池莉的作品就是这样被生存矛盾支配着,又由这样无奈的生存矛盾推动发展。对于处在世纪转型之交的人们来说,池莉的作品对于他们认识生活、适应生活变化有着莫大的帮助与价值。但对于市民生活价值我们浅浅观之即可,若过多认同,则无益于精神生活的提升。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出,生理需要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最基本的要求。但倘若作家写作仅仅围绕着生活中最基本的事物打转,与生存合流,那么作品必将较快失去新鲜的生命力,最终沦为大众趣味走向。曾有人这样评价池莉的文字,“时代兴奋什么,池莉笔下就有什么” 。尽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池莉的作品被视为“消费神话”,具有极高的市场价值,但在享受大众狂欢的同时,作家本身已日渐偏离文学的精英化航向,与可贵的创作实验、探索精神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