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体育救国”思潮的兴起及其现实意义(3)

(二)“体育救国”思潮的内容 在中国面临亡国危机时,各种体育思潮都打上了“体育救国”的烙印,而各种救国方案,也都和体育有关。 1. 体育普遍化


(二)“体育救国”思潮的内容

在中国面临亡国危机时,各种体育思潮都打上了“体育救国”的烙印,而各种救国方案,也都和体育有关。  

1. 体育普遍化救国思想

体育民众化思想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华民族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时代产生的。所以,提倡体育民众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救国,这在当时的政界及教育界人士的演说中都有体现。王正廷在《体育季刊》中指出:“同人等以为国难方殷——起到国人不分性别、不拘年龄、悉以体育为生活,并以体育为责任,日就日将,达全国于尚武自强之境。”  他认为体育是一国或者民族生存的根本,所以应该把体育根植于民众之中。当时还有人提出要用“社会体育”来挽救国难,认为“社会体育是国民体育,是救国体育,是强种体育。”持这种观点的程登科呼吁“今后的目标,应以民众化、普及化,御悔抗敌。设不如此,则不足以取消‘东亚病夫’之讥而符合民众体育之真义。”

虽然体育救国在当时已经得到公认,但体育如何救国,意见却没有统一。而主张体育民众化的人认为体育只有走民众化道路,在民众中普及,才是爱国表现,才能实现救国的目的。对于如何在当时的条件下实现体育民族化,即走大众体育普及之路,主张体育民众化的人却没有提及。面对当时的战火环境和国家没有实质统一,在民众中普及体育,自然只能是一句空话了。所以,体育民众化思潮表面热闹,但拿不出实质行动,所以最好也就没有什么影响了。

2.体育军事化救国思想

体育军事化救国思潮认为体育要军事化,军事要体育化,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实现抵抗侵略,奋发图强。

体育军事化救国思潮出现的背景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并逐步升级的时候,正是中国遭受侵略最严重的时期,面对危机时刻,主张体育军事化救国的人认为当务之急是通过体育教育,为军事化做准备,为将来的民族复兴做准备。因此,他们宣称的体育军事化救国的主张,强调在当前民族危亡时刻,体育就应该为救国做出贡献。

程登科、萧忠国是这意思的代表人物,程登科认为:“况值新旧体育互争之际,外患交迫之日,国术军事等科,更应努力提倡,务期实现及达到体育国粹化,体育救国化之目的。” 他还召集一班同仁,集体呼吁:“强敌压境,国难临头,我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关头 为社会国家计唯有加强锻炼国民体魄,积极的注重国民体育训练,准备疆场强劲的战士,养成雪耻健儿,以转危为安,转弱为强的唯一途径。” 他们认为,在当前形势下“体育做军事训练的准备,寓军事训练于体育之中”是不能否认的。程登科还指出:“体育军事化,是时代的体育,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是纠正我国目前颓废现象的体育,是使强种救国不致成为口号的体育。”

如何实现体育军事化救国的主张,他们认为应该动用军警的强制力量,逼迫民众进行体育锻炼,也就是让这种强迫规定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效果。

体育军事化思潮认为体育教育应该和时代相关,那种把体育当作大众娱乐的主张,是忽略了时代特征,是一种盲目推崇体育的错误思想。因为现在连国家和民族都不保了,还有什么心情去娱乐体育?而且,主张体育军事化救国的思潮对于其他救国主张都持批评态度,把体育军事化当作国家复兴的唯一选择。

体育军事化思潮过分夸大了体育的作用,一样也无法在当时的社会状态下去组织实施。况且,单凭体育军事化,也无法保证中国在抵抗侵略时能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