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体育救国”思潮的兴起及其现实意义(2)

曾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提倡“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然而2016年在上海进行了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抽测,参加抽测的上海某知名高中男生,能在引


曾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提倡“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然而2016年在上海进行了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抽测,参加抽测的上海某知名高中男生,能在引体向上测试中及格的不到三分之一,能做到10个以上的学生极其罕见。“手无缚鸡之力”对于现在的男孩子来说竟成了一种普遍现象。记者从当时一名现场监考老师那里看到了一张测试成绩表,表中,引体向上得零分的学生比比皆是。现在重新探讨体育救国又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体育救国”思潮兴起的背景

(一)“体育救国”思潮出现的过程

自1840年清政府鸦片战争战败之后,中国人“东亚病夫”的形象,就开始在世界传播,并得到了公认。到了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惨败,丢掉了亚洲第一大国的身份,“东亚病夫”称呼更是让中国人觉得看不到国家复兴的希望,甚至离亡国灭种也不远了。为此,一些清醒的中国人开始呼吁,要改变国人“东亚病夫”的形象,以图振奋。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陷入了更加屈辱的年代,而到了“五四运动”后,随着西方思想和理论进入中国,中国人开始思考哪种思想能改变中国落后的状况。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又遭遇了更加严重的民族危机,各种救国思想都纷纷出台,而“体育救国”的思潮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响亮话语,并认为这是比教育救国更快、更有效的救国方法,这一思潮的鼓吹者都是主张变法维新和派人士。严复主张要救国,必须以“国人手足力气增强开始”, 而康有为也认为要强国就必须先强民,要强民必须先强国民体魄;而梁启超则直接提出了“尚武救国”的思想。作为的先行者孙中山,对于“体育救国”也有自己的主张,他认为中国要实现强国保种、强国自卫,就必须强健体魄,即“体育之及技击为术务,与强国保民有莫大之关系” 。陈天华面对中国积弱和被打败的现实,提出了中国的希望只有建立尚武精神和人人具有当兵的资格基础之上。

清朝灭亡,民国建立,救亡图存的思潮依然在延续,进而发展成军国民思潮。军国民体育,实质上就是“体育救国”。蔡元培在1912年主张中国因为周围有强敌存在,所以必须把自卫放在首要位置,而要恢复以前丧失的主权,也需要采取军国民教育来实现。蔡元培考察过日本的军国民教育思想,认为日本在短时间内实现由弱变强,与富国强兵的国策有关,而军国主义教育就贯穿于国民教育之中。相反,中国的文弱教育,使国民贫困不堪。所以,中国也要实行军国民教育。

新文化运动出现后,各种西方思潮进入中国,尤其是美国实用主义在中国传播后, “体育救国”论又有了新的发展基础。1927年,国民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也开始注重体育教育,并在全国所有的学校内进行军事教育。国民政府发文:“查敝院前以外侮日辱,非尚武不足以救国,经令全国专门以上学校加授军事教育,中等以下学校特别注重体育在案。”

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后,“体育救国”思潮有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许多社会报刊、杂志都一致认为,要想让中国不灭亡,就必须让身体强健起来,有资本同侵略者进行抗争。《体育周报》指出,要想让中国版图不改变颜色,第一条件,就要先把身体强健起来,和侵略者一角腕力。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体育救国”思潮更加高涨,而当时的国民政府在确立战时教育政策时也强调,体育是实现强身为卫国的目的。当时教育部的教育方案指出:“体育之目标,平日乃为自强,战时乃卫国。”  

总之,“体育救国”思潮是和中华民族的危机相伴在一起的,它在清末时期产生,经过新文化运动,这种思潮在社会上进一步普及,而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体育救国”论达到了高潮,之后就归于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