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杂仪主要规定的是日常行事中所需要遵守的礼节。这一章本应安排在婚礼部分之后,但朱熹特别强调在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培养人性向善与遵守秩
居家杂仪主要规定的是日常行事中所需要遵守的礼节。这一章本应安排在婚礼部分之后,但朱熹特别强调在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培养人性向善与遵守秩序素养的重要性,故认为此部分是“所先”的。居家杂仪中诸多礼仪规范都对家长制有着严格要求。对于家长本身,《家礼》规定“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分之以职,授之以事,而责其成功。制财用之节,量入以为出。称家之有无,以给上下之衣食及吉凶之费,皆有品节,而莫不均壹。裁省冗费,禁止奢华,常须稍存盈,以备不虞。” 俗语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朱熹强调身为家长首先自身要遵礼守规,起到表率作用,这是很有见地的。对于子女,朱熹强调“孝道”,强调通过教育、礼法等多种形式促使子女尽赡养父母的义务。朱熹还规定了从早晨到晚上侍奉尊亲的细节。可见,在以孝治天下的传统社会,家庭礼仪对子女的要求之严格。从《家礼》中这些规定不难看出,家庭礼仪教育需要父母子女协力合作。除此之外,朱熹对其他日常居家礼仪还做了诸多细致规定,极为全面具体。
(二)冠礼教育
冠礼,是古时的成人礼,《礼记·冠义》有云,“冠者,礼之始也” 。冠礼,分为“冠”和“笄”两章。
“冠”,指男子把头发绾起来加上冠。“冠礼”,即男子在十五岁到二十岁期间可举行冠礼仪式,象征着他从孩童到成人的跨越,意味着要独立践行孝、悌、忠、信等德行,承担起为人子、为人夫、为人臣的责任。《家礼》中朱子对冠礼仪式作了严格规定,譬如,在举行冠礼的前三日主事者要在祠堂里将此事禀告先人,受邀为他人举行冠礼的宾客要表达谦让的推辞,主事者要“再请”显示出对宾客的尊重……这一系列规定都是传统冠礼中礼节性的程序。除此之外,对于如何加冠、冠礼仪式中的服饰等等也有着细致、严格的要求。
“笄”,指女子把头发绾起来加上笄。“笄礼”,即女子的成人礼仪式。笄礼举行的仪式与冠礼大致相同,前后也有告于祠堂、致请宾客、拜见尊长等等。但也有不同之处,如笄礼的主事之人为女子的母亲,笄礼的举行场所不得在祠堂等。其实,在今天我们也可以通过“冠礼”、“笄礼”这样的仪式教育来促使青少年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