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朱子家礼》成书背景 在宋代以前,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还呈现出贵族社会的显著特征,社会分层严格。唐末五代时,社会充满纷争与杀戮,动荡不
(二)《朱子家礼》成书背景
在宋代以前,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还呈现出贵族社会的显著特征,社会分层严格。唐末五代时,社会充满纷争与杀戮,动荡不安,这加深了社会危机的程度,逐渐打碎了士族和庶族之间的门第界限的坚冰,同时也慢慢淡漠了门阀等级观念,从而导致了社会结构和阶层等级制度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宋王朝“承五季礼废乐坏,大乱之后,先王之泽竭,士弊于俗,学人溺于末习,忘君臣之分,废父子之亲,失夫妇之道,绝兄弟之好,至以众暴寡,以智欺愚,以勇威怯,以强陵弱,庶人服侯服,墙壁被文绣,公卿与皂吏同制,倡优下贱,得为后饰,昏冠丧祭,宫室器用,家殊俗异,人自为制,无复纲纪,几年于兹,未之能革” 因而自宋代开始,传统中国社会迫切需要进一步来倡导、发扬忠孝仁义思想,通过内在的家庭礼仪制度来实现外在社会的规范和稳定,新的大家族模式和适应这种需要的平民家族在各地大量形成。从宋初到宋末,各地出现了如义庄、乡约、社仓等组织,以及家训、规范、家仪、家范、家礼等具有规范意义的家族文献,虽然彼此的侧重点与所涉及的范围有所不同,但大抵都属于同一类型。即受传统经典教化的儒家士人们,在因血缘而形成的自然家族上面,通过以“齐家”为核心与基础的文化性制度设计,努力实现基层社会的良好治理。《朱子家礼》一书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朱子家礼》中的礼仪教育思想
《朱子家礼》作为家庭礼仪教育的书籍,更侧重于家庭日常礼仪规范,主要涉及家庭生活诸方面,以及人生成长各阶段所遵行的礼仪规范。全书共分为五卷,分别为“通礼”、“冠礼”、“昏礼”、“丧礼”、“祭礼”,五卷内容,依据古礼,因时损益,主次清晰,构建了一个全面详细的家庭礼仪体系。
(一)通礼教育
所谓“通礼”,即通于古今、行于天下的基本礼仪,主要分为祠堂、深衣制度和居家杂仪三个部分。
祠堂是朱熹首创并予以特别强调的,祠堂本应该是放在祭礼部分,但却置于首位,原因何在?朱熹解释道:“此章本合在祭礼篇,今以报本返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实有家名分之守,所以开业传世之本也,故特著此冠于篇端,使览者知所以先立乎其大者。” 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是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地方。后来,家族在办理婚、丧、喜等事务时一般也会选在祠堂举行仪式。由此可见,祠堂通常是一个家族活动的中心,是维系传统家族内部凝聚力的重要载体。在《朱子家礼》中,朱熹强调祠堂所在的宅子,由家族宗子即嫡长子一系世代相传守护,不得计入分家析业的范围。可见他所关注的,正是祠堂所具有的这种社会功能。朱熹在《家礼》中对祠堂的重新修订,相较于古法,其方法更具灵活性、应变性,故受到了民间百姓的支持和遵行。关于祠堂的一些具体规定,朱熹在《家礼》中也作了详细说明。如规定祠堂的位置要置于院落主屋的东面,祠堂内靠北的那面墙要预备四个神龛来供奉先人的牌位,且四个神龛的具体位置也颇有讲究。关于祭祀时间,《家礼》中规定早晚都要祭祀,“经宿而归,则焚香再拜。” 此外,祭祀时还有统一规定的祝词,“维年岁月朔日,子孝某某官某,敢昭告于皇某亲某官封谥府君,皇某亲某封某氏某,……” 由此可见祠堂礼仪在家庭礼仪规范中的重要地位。
深衣制度所规定的是日常衣着的礼仪。日常生活中的拜祭,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晚辈对长辈亲属早晨问安的习俗。“深衣”是传统文化中特定的服装款式,后来为庶人的礼服,自宋代以来成为士大夫祭祀先人时所穿的主要礼服。朱子在《家礼》中强调深衣标准,用意是用正式的着装表达出对先人的敬重。“敬”是宋代以来儒家反复强调的重点,至今仍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学习借鉴这种“敬”心,达到与天地共生、与社会共处、与亲朋友爱的和谐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