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对于自我效能的研究最初是从员工工作满意度中开始的,McDonald发现,自我效能感、工作满意度以及承诺水平之间有正相关;当员工保持对自身能力有
国外对于自我效能的研究最初是从员工工作满意度中开始的,McDonald发现,自我效能感、工作满意度以及承诺水平之间有正相关;当员工保持对自身能力有足够信心时,其对组织的认同感也会随之增强。
总的来说,将自我效能感与经济领域联系起来的研究相对较多,我们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最先从职业角度入手是必然趋势,在职业上去探讨男女自我效能的差异性女性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与女性元素的结合。
6、 国内自我效能感研究
国内有关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也有很多,涉及到的领域也很广泛。从中国知网的搜索中可以看出国内最早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是在1987年蒋晓对班杜拉理论的整理与评价。此后,自我效能感延伸到各个领域。
在个人情绪情感中,自我暗示总是会对个人的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个体与人的交往之中,人们在情绪情感中的变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情绪的变化;二是情绪的调节。情绪的变化会影响个人的人际关系(亓胜辉、余林,2012)[[[] 亓胜辉、余林.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J].克拉玛依学刊,2012(4):59-63]]。人们会因为消极的自我暗示回避人群,但是高效能感的个体处于复杂的环境中时,他们面对逆境的态度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比低效能感的个体更积极与主动。情绪的调节影响人的行为从而影响人的自我效能感(张维维,2013)[[[] 张维维.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3]]。
在工作领域上,工作成果直接与个人的自我效能感挂钩。人们通常会把女性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作为衡量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这点在女性身上更为显著,女性在工作中的表现直接与效能挂钩并影响着工作成就(焦乐,2015)[[[] 焦乐.职业女性工作压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D].河北:河北经贸大学,2015]]。此外,汤明,沈超(2009)将个人绩效与薪酬管理结合,详细论述了创业自我效能感差异创业自我效能感是一种个人信念和自信[[[] 汤明、沈超红.创业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J].改革与开放,2009(5):124-125]]。人们可以从工作中寻求自身的价值,获得高自我效能感。在众多对效能感的研究中,我们总能找到个体自我效能感提高后对工作绩效、管理模式的改善等有着极大的帮助。
在教育学领域上,教师通常会给予学生积极的语言暗示来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而一个具备高效能感的老师在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中总是会对学生教学成绩的提高起到极大的作用。当学生学习成绩得到提高之后,自我效能感也会相应提升,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习行为及成就有重要影响(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1999)[[[] 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J].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1999(1):39-43]]。反过来也会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这样一个循环促进的过程已经系统地应用于与教学有关的领域之中,与学业自我效能有关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边玉芳,2003)[[[] 边玉芳.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J].心理科学,2004.27(5):1218-1222]]。总的来看,对于自我效能感的理论研究呈上升趋势(Graham&Weiner,1996)[[[] Graham,S.&B.Weiner.Motivational Theory and Principle.Handbook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J/OL],1996]]。人们逐渐开始探讨如何更有效的提升自我效能。因此,运用自我暗示对人的作用来促进效能将会打开效能研究的新大门,研究女性自我效能感是社会所需。
7、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评述
在国外,随着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后,不同领域围绕其扩展的研究理论也越来越多。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该事件的认知或感受,是对将要发生或将要去做的事的信心程度。国外对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主要偏向于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Elliot认为如果个体对于目标有足够的把握,那么自身的效能感评分将会相应升高。一般而言,自我评分较高的人更容易胜任自己的工作以及获得他人的好评。在国外,学者们之所以将自我效能感定位在职业领域不仅是由于其具有现实意义,更主要的是因为经济全球化给人们带来的冲击与碰撞,这也迫使人们更加关注自身效能感的提高,以便更好地胜任工作、适应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