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将国内有关消极暗示的研究分为三类。第一,消极暗示更容易对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产生影响,这一点在女性身上更为明显。王冰竹(2012)在其研
我们可将国内有关消极暗示的研究分为三类。第一,消极暗示更容易对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产生影响,这一点在女性身上更为明显。王冰竹(2012)在其研究中认为消极的暗示能够影响女性对自身身体肥胖程度的预计,重量超出标准体重的女孩在社会生活中比正常体重的女孩更容易产生不自信、较低的自我效能感。第二,消极暗示能够增加消极行为的产生[[[] 王冰竹.胖负面身体自我女初中生的错误记忆研究:胖形容词的暗示作用[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2]]。宋士方(2016)认为不良暗示会造成不良的行为,如媒介中的消极暗示能够增加青少年犯罪频率[[[] 宋士方.网络新闻中的不良暗示现象探究[D].广西:广西大学,2016]]。媒介的消极暗示在传播速度上非常之迅速这样使得人们越来越多地受到影响(房继茹,2015)[[[] 房继茹.媒介消极暗示的影响、成因及反思[J].青年记者,2015(6):25-26]]。第三,消极暗示更容易造成人们的负面情绪。在张雯(2010)的研究中,消极暗示能够使得处于压力下的人们更容易造成焦虑的情绪,影响正常效能感的发挥[[[] 张雯.不同压力和暗示对运动状态焦虑的影响[J].福建体育科技,2010(3):28-34
]]。
在社会和生活中,人们受益于暗示的同时也被暗示所牵绊。如果我们不能好好利用自我暗示对自身的影响,那么其对人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计的。但是如果能够有效地发挥暗示的作用使暗示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也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3、自我暗示的研究评述
国内外有关自我暗示的研究领域很多,其中最多的是将自我暗示与教学应用结合起来。在国外关于自我暗示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保加利亚的心理学家洛扎诺夫创立的——暗示教学法,这种利用暗示进行的新型教学方式主张通过环境的改变以改变人对课堂教学的态度。国外对于自我暗示的运用已经相当成熟,并能够把自我暗示运用于各个行业中。人们不仅重视环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而且运用暗示来提升个人的效能感以促成目标的达成。
在国内运用积极暗示来提升学生成绩的例子也很多。近年来,大量的文献研究把自我暗示应用于工作、教学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国内对于自我暗示的研究仅仅局限在理论研究上,未能将其付诸于实践之中。
纵观国内外对自我暗示的研究,我们可以得知人们越来越关注自我暗示给人带来的影响。但是对于该研究仍存在些许不足,人们偏重于积极自我暗示的研究而忽视了消极自我暗示。我们不能忽视一个人心理因素对这个人的影响,无论结果是好与坏。把握暗示的作用,不断地学习和运用其规律,是很有意义的,这也将会对个人的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
4、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
5、国外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
自我效能感理论由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在此之前,已有不少学者对自我效能感进行过实验研究,如动物学习理论家Seligman and Maier;Oermier and Seligeman分别于1967、1969提出了习得性无助,即动物在难以逃避的场景中反应会变得消极。班杜拉在综合了前人的理论之后发现,人们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的获取上,以此来评判行为的结果。但是对于行为的主体以及评判行为的客体看到的更直接的是行为的结果即行为的绩效。1986年,班杜拉在总结自己和他人研究基础上分别于1986年、1997年发表了《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和《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对自我效能感进行了全面的概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自我效能感的理论。此后,自我效能感被应用于各种领域,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自我效能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