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艺术展览对公众美育能力之研究以上海双年展为例(2)

4.3.1、对较为晦涩的艺术作品作出相应的辅助信息引导17 4.3.2、将新兴技术应用到艺术展览中17 5、 结论18 参考文献18 致 谢19 导 言 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使


4.3.1、对较为晦涩的艺术作品作出相应的辅助信息引导 17

4.3.2、将新兴技术应用到艺术展览中 17

5、 结论 18

参考文献 18

致 谢 19

导  言

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精神需求逐渐增加,从而促进了艺术展览市场的蓬勃发展。艺术展览的观众群体也从原先的专业观众为主逐渐向专业观众与普通观众并重的方向转变。越来越多面向普通公众的艺术展览出现,普通公众对于艺术与艺术展览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然而面向普通公众的艺术展览专业度过高以及普通公众艺术素养不足以支撑其有效率地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的现象也存在于各大艺术展览。

艺术是通过图像、声音等各种形式的作品向观赏者传递某种意境、思想、情感等抽象事物的行为。审美是观赏者通过感知艺术作品接收艺术家所传达的情感和信息的过程。如果观赏者缺乏基本的艺术感知方式,很有可能无法完全体会接收到艺术家所传递的信息。而艺术展览是一个引导公众建立基础艺术品感知体系的途径。艺术展览可以通过文字介绍,讲解,以及声光电多媒体等手段引导观赏者从不同角度感知艺术作品。在多次引导下,观赏者自会形成对艺术作品的基本感知方式。因此艺术展览对观赏者的艺术作品欣赏引导即是对观赏者的审美教育过程。

笔者通过现场考察以及查阅资料等方式研究后发现,当代的艺术展览在对参展者的审美教育方面仍是非常缺乏的,大多数艺术展览更为注重艺术作品的展示而缺乏对参展者特别是普通参展者的欣赏引导。因此,笔者认为当代艺术展览在公众美育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主要表现在:1.艺术展览的公众性仍须提高。2.艺术展览可通过改善信息传播形式提高引导信息的传播效率。

由于艺术展览的美育作用是建立在艺术展览公众性和艺术展览信息传播基础之上的。只有展览具备公众性,艺术展览才能够对公众产生美育作用;展览的美育作用主要是以引导信息的形式对公众产生作用的,信息传播效率对展览美育能力具备重要影响。因此,笔者将从艺术公众性与艺术展览信息传播等角度进行艺术展览美育作用的研究。

1、艺术展览与公众审美

1.1、审美自由与审美体系

1.1.1、审美自由与直觉

提到审美人们常常将其与直觉、感性等词语放在一起。然而审美与这些概念存在关联却是不完全等同的。直觉在拉丁文中的原意为凝视,即聚精会神地看。而在古希腊文中,直觉即直接地“看”。这说明直觉作为一种感性能力很早以前就为人们所发现提及。然而在文艺复兴时期,理性主义当道,哲学家们提倡“理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证明”。而直觉作为一种感性体现一直被人们所忽视和放弃。这种状况一直到康德时期才得到转变。之后人们开始倡导着民主与自由,而直觉作为感性存在成为“心灵自由“的象征被重视起来。张中在《直觉与审美自由》一文中提到“直觉带领我们进入审美,而我们也在其间体验到真切的美与自由——直觉是审美自由的发动者与推进者” 。他的观点深刻阐明了直觉与审美自由的关系,即直觉感知是人们进行审美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审美自由的重要体现。对于这一观点笔者持肯定态度,本文所提的审美教育也并非要将公众的审美形式化统一化。相反,正是尊重公众的审美自由,审美教育才有存在的意义。

1.1.2、审美的三大层次与审美体系

审美教育所传递的是审美方式。薛富兴在《自然审美方法论》中提到,“人类自然审美欣赏方法由三者组成,曰观物、格物与体物。感知、认知与德性分别构成此三方法之要素。此三者由浅入深、相互结合,构成恰当、完善的自然审美方法体系”。 即直觉感知乃“观物”一层,感知艺术作品最表象特性。公众在进入艺术展馆观赏到展出的艺术作品之后,最本能的进行“观物”审美,即对艺术作品的形与色等外在表现形式进行观赏。而要进行“格物”一层的审美需要对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理念等信息进行一定的了解,方能够理解和体会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含义。而“体物”一层的审美更是建立在“格物”一层之上,在对艺术作品的信息有了了解之后,观赏者对艺术创作者创作时的情感感同身受。审美教育所传递的是对艺术作品进行“格物”与“体物”的途径与方法。观赏者先以直觉感知感受艺术作品的意境与情感,再由审美方式深入认知与理解体悟艺术作品的内涵。从而构建其完善的审美体系。审美教育之意义即在于审美体系的后面两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