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4.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有认知目标,
3.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4.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有认知目标,有能力目标,但是在情感目标上,只设定了“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这显然是不完善的。再看一下另一位教师在同一篇文章的教学设计
某教师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摇篮、围裙、蜷腿、裂缝、填满、橱窗等词语。
2.能够通过理解重点句体会小女孩的不幸。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理解词句能力。
2.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通过理解小女孩的悲剧命运,她关注了文中人物的命运,并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这位教师在情感目标的设计上更透彻,希望学生们可以通过小女孩悲惨的命运,体会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网络另一头的教师备课的时候融汇的是自己真实的情感体会,而且是针对自己班学情来编写的教案,所以,不能一味采用他人的教学设计,这样只会导致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缺少教师真实的情感体验,也很难在课堂教学中把童话中主人公的情感充分地融入到孩子们的情感中,导致情感教育的缺失。
小学阶段是儿童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处在这个时期的儿童,不应该只在学校接受书本上的知识,还应该接受情感面的教育。学生的情感主要来源于老师教育,老师通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去培养孩子的情感,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可以选入中文教科书的文学作品是比较古典的文学作品。我国一直在进行新课程改革,这使现如今的学生的自主性有了提高,但是家长和老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却对情感方面的教育一带而过。因此,选择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学研究为主题。深入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唤起汉语教育工作者和一线中国教师对情感教学的关注,做好汉语教学,真正发挥汉语教学在情感教育中的独特价值。
一、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一)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通常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情感教育基于一定的教育和教学需求,通过适当的教育和教学活动,鼓励教师在情感领域做出积极的改变。创造新品质的过程也是教师在尊重学生情感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以适宜于相应阶段学生的阅读文本内容为交往中介,在充分实现认知教育目标的同时,要充分探索和利用儿童文本中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形成具有积极情感素质和情感体验的教学活动。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1]
(二)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言传”这种灌输方式往往并不能让孩子从内心真正认可和接受,而“身教”却能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师生可以做到心灵相通,那么收到的教学效果无疑是显著的;相反,如果师生双方情感交流出现隔膜,那么教学便不会有好的效果,甚至出现相反的结果。因此看来,教师是情感交往的主体,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要将全身心的爱倾注在学生身上,赢得学生爱戴,受到学生尊敬,共同创造美,享受美。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用自己的情感动员学生的情感弦,让他们产生共鸣,从而完成和谐愉快的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