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府书院的办学特色与当代价值(4)

应天府书院与其他书院不同的是,它自创立以来就在为科举服务,这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第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应天府书院在今河南商丘,商丘在


应天府书院与其他书院不同的是,它自创立以来就在为科举服务,这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第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应天府书院在今河南商丘,商丘在古代被称为应天府,是北宋的陪都(南京)之一,交通便利,经济繁荣,地位重要,是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地,这与其他隐匿于山林的书院有明显的区别,应天府书院不追求“独善其身”的求学生活。第二,历代应天府书院的执教者大都支持学生步入仕途。杨悫创办南都学社时,不求闻达,一心传授儒家经典,但他却鼓励他最得意的弟子戚同文去做官,戚同文以老师为榜样,不肯入仕,但他在教育和科举人才的培养上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学生登科考试及第者有五十多人。在范仲淹执掌应天府书院时,教育﹑科举与做官的关系则更加紧密了。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在应天府书院时,他的教学目标是“以天下为己任”,强调“夫善国者,莫先育才,育才之方,莫先劝学,劝学之道,莫尚崇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经世致用的思想,他认为学校教学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合格也有一个标准:在朝廷上能够为君王分忧,在地方上能够移风易俗,教化乡里。在此之间,他还写了著名的《上执政书》,提出慎科举﹑促教育的主张,还把科举取仕的六经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第三,政府大力支持应天府书院的发展。杨悫﹑戚同文时,都受到过将军赵直的礼遇。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赐名为“应天府书院”,明道二年,政府在应天府书院“置讲授官一员”[1]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改书院为府学,给田十顷作为教学经费,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又把应天府书院改为南京国子监,其地位又高于一般的地方官学,与东京国子监﹑西京国子监三足鼎立。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官吏都大力支持应天府书院的发展,应天府书院也以杰出的成绩回报社会,“凡有名可考者就有向敏中﹑戚伦﹑孙何﹑刘师道﹑杨大雅﹑陈越﹑张师德﹑尹洙﹑富弼﹑李诚﹑江休复﹑韩绛﹑蔡挺﹑韩维14人,皆中州俊彦,北宋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