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府书院的办学特色与当代价值(3)

(二)书院的教学活动 1.教育和学术相结合的办学理念 书院既是一个教育教学机关,又是一个学术研究机构,学术为教育提供了基础,教育又将学术发扬


(二)书院的教学活动

1.教育和学术相结合的办学理念

书院既是一个教育教学机关,又是一个学术研究机构,学术为教育提供了基础,教育又将学术发扬光大。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相结合,是应天府书院最大的一个特点,它不仅是一方的教育中心,又是著名的学者探讨学术的胜地。范仲淹执掌应天府书院时,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教学经历和为官经历写了《睢阳学舍抒怀》﹑《南京书院题名记》﹑《上执政书》等著作,最为著名的是《上执政书》,范仲淹提出要“固国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和明国事六件大事。其中,重名器就是要慎科举﹑敦教育,初步形成了应天书院教育的基本宗旨。”[]范仲淹的学术宗旨基本上也是书院的教学内容了,所以,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

2.自由开放的教学模式

在招收学生上,应天府书院并没有门户之见,不论出身贵贱,财富多寡,年龄大小,只要品德贤良都可以来此求学,甚至不同学派的学生也可以来此求教,打破了关门办学的风气,促进了学术的交流。它不拘一格的招生方式培养了一大批出身贫寒的士子,例如“宋初三先生”之一的孙复,在应天府书院时多次受到范仲淹的资助才能完成学业,成就美名。在教学上,应天府书院同样打破门户限制,曾邀请晏殊﹑孙复﹑胡瑷﹑富弼等各派大家来此讲学,不同的思想﹑理念相互诘难,展开辩论,颇有百家争鸣时的风范。在学习方法上,应天府书院追求以学生为本,老师只是学生的引路人,平时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上,老师注重指导学生自学钻研,而不是逐字逐句的讲解典籍,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发问,在某一问题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在如此宽松自由的氛围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激发,也活跃了学生的学术思想。

3.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应天府书院教授的课程以儒家经典为主,在范仲淹执掌书院时,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专业来学习,在实际教学中也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既充分照顾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又培养了专业人才。事实证明,应天府书院的教学方法是很成功的,张载﹑孙复﹑胡瑷﹑王安石﹑欧阳修等在思想领域﹑教育领域﹑政治领域的杰出代表都曾在应天府书院求学过。

(三)书院与科举的关系

科举制自隋朝创立以来,历经唐朝的完善,宋朝的发展,直至清末被废除,它为封建统治者选拨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许多读书人也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书院自唐初产生以来,就是一个教育机构,以教书育人为宗旨,为社会培养大批人才,也因此注定了它与科举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书院与科举之间存在一种奇特的现象:名儒大家创办书院时,往往追求的是一种精神自由,寄情山水,探究学术,但是他们始终摆脱不了科举的桎梏。一方面,书院建立时,一般都选择在远离嘈杂,山清水秀之地,如岳麓书院在风景优美的岳麓山下,白鹿洞书院在峻伟奇特的五老峰下,他们选择这些地方是为了摆脱世俗的烦恼,追求理想的生活,他们把书院当做布道讲学的净土,反对以科举名利为办学目的。另一方面,当政府无力兴办官学的时候,书院又承担起了培养科举人才的重责,任何理学大家都不会阻碍弟子们考取功名,跻身仕途的大好机会,甚至积极倡导弟子参加科举,朱熹也认为,士子参加科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这似乎与书院的办学宗旨相违背。事实上,大部分士子都是把考取功名,显达于官场作为自己最高的人生追求,他们隐迹于山林,有的是因为不被朝廷重用,自己的治国理念无法实现,还有的是因为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而选择消极避世,不论是哪种原因,他们都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有可能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一旦政治清明,或是重新受到朝廷的重用,他们就会重返官场。北宋前期,政府扩大科举取仕的名额,提高及第者的地位,然而又无力兴办官学,在这种情况下,书院得到迅速发展。北宋中期,政府已经具备恢复和发展官学的实力,所以转而支持官学的发展,在经历了三次兴官学运动之后,书院代替官学的作用已经完成,有的被废弃,有的被改作他用,几乎全军覆没,书院与科举的关系就疏远了。南宋时,书院成为了理学的传播基地,人们又开始反思科举制度,在科举取仕的教育氛围下,士子们容易被功名利禄冲昏头脑,从而丧失了读书治学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