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经过主人公的讲述之后,接下来是记者的一个近景镜头,然后小说家略有深思的说出了连自己不敢相信的事情。短短一个镜头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经过主人公的讲述之后,接下来是记者的一个近景镜头,然后小说家略有深思的说出了连自己不敢相信的事情。短短一个镜头,就表现了导演李安的中和之道。其实,主人公的遭遇观众在小说家讲述之前恐怕已经看明白,有些观众甚至恍然大悟。这时如果以西方导演的表现方式,恐怕演员的表现会是惊恐的站起来或者夸张的挥手等等。但是,李安却没有这么表现。演员只是静静的坐着聆听的另一个人讲述自己的故事。而对于故事的真实性,演员也没有过多的表达,因为观众可能都已经觉察到真实的故事其实非常残酷,所以,李安让主人公问小说家自己喜欢哪个故事,让小说家自己做出选择。其实,这就是,中庸之道的表现。
李安没有自己替观众做选择,观众相信哪个故事完全是观众自己的自由,虽然这里面肯定有一个是虚假的故事,但是保不齐有人不愿意相信残酷的现实而选择相信这个故事,这种平和的心态恰恰使这部电影的艺术性和思想性都上了一个台阶,李安的儒家思想展露无疑。
2.对隐忍的表现
在李安的电影中,有很多地方展现了李安对于隐忍二字的诠释。熟悉他的观众都知道,李安电影中对于父亲角色那种伟岸、高大的表现。与之相对应的就是一些女性角色的隐忍的表现,这一点也是李安对于儒家文化的追求之道。
比如在电影《色戒》中,王佳芝对于组织的安排,一直处于隐忍的角色。其实,组织的决定对于一位女性来说非常的不公平。作为当时思想进步的代表,王佳芝完全可以站出来为自己说话,也许结果就没有那么的不可思议,但是她却选择的了沉默,甚至连最初的一份本应属于自己的感情都因为隐忍和沉默错过。这显然是李安对于东方儒家文化的表现。另外,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相对于父亲的强势,母亲是隐忍的,因此,母亲被表现为猩猩,被杀死。不仅是女性角色,男性角色也有表现。比如在《推手》这部电影中,老父亲与美国儿媳发生了冲突,不得已搬出了儿子的家,自己一人独自在外打工。父亲是不愿让儿子为难,宁愿自己受委屈,成全儿子。这是典型的中国父亲形象,隐忍只为儿子好。这种表现与国外相差甚远。
其实,李安导演的这些隐忍,都是一种中庸之道的表现。为了成全大局,亦或为了自己的未来,这种隐忍更像是一种妥协,亦或是一种完美之道。毕竟,李安追求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端正的态度。[3]从他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底蕴和生命力。
(二)宗法观念的隐喻
在李安电影中,对于家的表现非常之多。这在一个层面上,也反映了李安身为一个东方人的特点。李安在作品中,更多是一种对家的留恋、对团圆的渴望、对亲情的找寻等等,这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
1.对团圆的重视
李安原本是一个台湾人,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位中学校长。这样的家庭环境使李安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尤其是传统的中华文化教育。后来,他独自出国留学,整整在异国7年。这样的经历,使李安对于中国人特有的团圆二字体会更为深刻。他曾说过自己是一个外人,在台湾,自己是一个外省人,在美国,自己是一个外国人。这样“外”的感觉,使李安长期处于一种“无根”状态,对于,团圆,和“家”的感觉更加强烈因此,他也将“团圆”这个颇有中国意味的词不有余力的表现在他的电影当中。“儒家文化对于家的基本准则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君’的忠和对‘父’的孝互相阐发互为一体。在‘家’的意义上则是父权秩序和权威的不可侵犯。”[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