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宋初政治需要 只有中国道教才有神仙论,其他内容包括道教炼丹服、气功、画号术、宗教仪式等方面。该书对记录仙类小说的描写,体现出一种文
(一)宋初政治需要
只有中国道教才有神仙论,其他内容包括道教炼丹服、气功、画号术、宗教仪式等方面。该书对记录仙类小说的描写,体现出一种文化道教的态度。道教经过南北朝时期的不断发展,其思想内容已由日渐完善和成熟,同时影响了社会生活方式。道的神仙鬼怪小说,画符法术同时的官方政治日渐结合。隋文帝建立北周新政权的时候,就有道士为其广泛宣传。杨坚在老子故里毫州任职总管时去拜望了老子祠,建立政权后,还命令薛道为老子做一个碑。在唐朝灭亡后,象征李唐王朝的道教在五代十国国家中,政权不稳的局面下没能得到之前的礼遇。
这个现象一直到宋朝的建立才被打破,道教又重新获得了皇室的尊重和重用。原因是,宋太祖建立政权后的第一步就对道教了做了一系列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统治皇权的政策。(一)宋太祖在建隆元年时候亲自征战扬州,第二年正月他建造了宋代第一座宫观叫建隆观。(二)挑选道教官员。在建隆五年,他于是就让戒州道士刘若拙担当。刘若拙,四川人,自称为道教同时存在的华盖老师,整天喜欢修身养性,九十岁高龄,不见其人,行动敏捷,让人在天降大旱或洪涝的时候一定会闭关祈祷,他法力高,于是得到了皇室的器重。开宝第二年,宋太祖在镇州召开道会,就请刘若拙主持。(三)改善道教。开宝五年,宋太祖就下令整顿教义,禁止道家的亲朋好友在道观看居住,禁止把道术武术化,盗取财物,还让道家人士学习,完不成学业的斥责出观。
宋太祖对道教的一系列政策有利于维护宋初政治的稳定。在宋代初期,政局不安的环境下,道教起到了一个特殊的作用。宗教政策在宋朝基本上是佛教、道教同时存在的。一定时的文化、宗教等因素,是根据当时的经济状况决定的,道教符合了当时的统治需求,统治者以维护皇权,更倾向于道教。
(二)文人对神仙生活的向往
宋代文人的神仙情结源于什么?人有旦夕祸福,人事古难全。人的种种际遇是自己没办法控制的。当时的文人个个都身怀绝技,想在有朝一日能报效国家,可是经历种种转折未能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用,所以这种情绪渐渐在文人的心里扎下了根。而中国道教文化中的“神仙”、“超越了现实生命”、“远离现实生活”,这一点是一种让人内心深处的向往所在。五代十国还有宋朝以政权不断更换,这让文人大夫心中充满痛苦感,虚无感和孤独感。这是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统称理性精神。
宋代文人的作品至今,具有用世、今世、追求功名和事业还有隐逸、逃避世、追求心灵愉悦的特点。还有炼丹、服食丹药的成仙过程,更是给宋代文人注入了强大的生命活力。苏辙的作品中有一篇《梦仙记》可以很好地印证此观点。熙宁十年,我在今南京做判官。有一日,心情不佳,便起身在自己院子里散步。顺手拿起一部《山海经》读了起来,因为当日阳光明媚,照的人身上暖洋洋的,读了不久我就便瞌睡起来。睡梦中,我来到一个处所,这里环境优美,犹如仙境一般,我便走进去,发现门上题着二字“神府”,堂前题着“朝真”二字。继续走进去,发现里面有一座亭子,亭子上放着美酒佳肴,有九个人坐在亭子里。他们有的在炼功,有的在弹琴、下棋,谈笑风生。他们看见我,也没有要打招呼的意思,这种做法让我心里很是不满意,便转身想要往回走。这时听到有一女子叫我,她对我说:先生是什么人而来到此地?我奉我家君主之命请你过去。说话中,我便被她引入庭中,有一人对我说请过来一起坐。我推辞不得,就坐在了他的旁边。这时,有一位白发苍苍留着长:胡子的老人对我说道:先生是尘世中人吗?我回答:是的。老者问:为何而来。我答:不过随便走走碰巧来到此地。老者笑道:并非是随便而来吧。难道不是心有所愿,情有所感而来的吗?我没有回答,转而问:这里是什么地方?老者道:这里便是金泉洞天。要说修炼长生不老,不外乎两个办法。一是金丹之术,再就是玉女之术,这都是着重自己内心的修炼。我说道:有生命的东西就不可能没有形体,有了形体就不可能不受世俗的牵累,所以,人和人之间的争斗是不可能有停止时候的。随之,人们的忧患意识也只能是有增无减,想图安乐如此之难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