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焦作市社区群众参与太极拳锻炼的形式 通过调查走访,目前焦作地区的太极拳活动大致可归类为以下几种方式:(1)营利性的太极拳培训学校、拳馆
2.1.2. 焦作市社区群众参与太极拳锻炼的形式
通过调查走访,目前焦作地区的太极拳活动大致可归类为以下几种方式:(1)营利性的太极拳培训学校、拳馆、太极拳辅导站点;(2)有活动经费并有专人负责的群众社区体育组织;(3)各种太极拳协会;(4)群众自发形成的太极拳辅导站点;(5)分散的个人自主习练;(6)其他方式。据调查统计,焦作地区现有太极拳学校、拳馆40余座,太极拳辅导站点480余个,太极拳协会超过300个。参与各种太极拳辅导站点早晚习练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46%,太极拳培训学校、太极拳馆占22.3%,其余方式均不足10%。
研究表明,焦作市当前的太极拳活动方式主要以太极拳辅导站点为主,营利性质的太极拳培训学校、太极拳馆也有一定的市场,太极拳协会由于其特殊性,举办的活动次数不算多,而有专门的活动负责人并且有一定经费的社区体育组织所占比例最低。
2.1.3. 焦作市社区群众参与太极拳锻炼的频率
表2:焦作市山阳区居民参加太极拳活动次数表
练习太极拳的频率 选项人数 占本社区人口比例
每天都有 65 36.75%
每周5~6次 27 15%
每周3~4次 37 21.25%
每周1~2次 11 6.25%
少,不定期 36 20.75%
作为全国有名的武术之乡,焦作社区居民每天习练太极拳的人数超过60万,每周习练超过5次的人数超过37万。近年来,武术、特别是太极拳已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开展,作为大众健身修身的中国文化品牌已深入人心,打打太极拳已经成为健身爱好者的良好习惯。太极拳大师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太极拳文化,是太极拳的流派象征。如相关具有一定号召力的名师——八大金刚:陈正雷、陈小旺、王西安、朱天才;四大天王:陈炳、张福旺、陈冲、陈大虎、陈二虎、陈志强、陈自强、王战军等。太极文化的坦荡博大的精神内涵、精彩的表演、精湛的技艺,洒脱的动作,寓动于静的造型等均形成了与艺术一体的娱乐欣赏价值和审美价值[4]。
除此外,焦作市目前正在起草太极拳文化产业平台建设方案,“十三五”期间,将建成太极拳文化大学,面向国内外培养太极拳、太极文化传播人才。焦作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快太极拳申遗步伐,推进“一大学五中心”等太极拳文化产业平台建设。目前,焦作市正在酝酿太极拳文化产业平台方案,其中包括“太极拳文化大学”。陈氏太极拳的“四大金刚”也会到这所大学里教拳。焦作市每四年举行一次的“中国——焦作太极拳国际交流大赛”也为太极文化产业营造了一个强大的宣传攻势,并利用报刊、电台、电视、互联网络等宣传手段,对太极拳运动进行广泛的宣传,向社会展示太极拳运动的魅力,让人民群众更多的了解和参与太极拳运动。
2.1.4. 焦作市社区群众参与太极拳锻炼的种类
表3:太极拳流派在社区群众中知名情况调查表
太极拳流派 选项人数 知名度
陈氏太极拳 123人 69.7%
杨氏太极拳 59人 33.3%
和氏太极拳 16人 9.09%
太极忽雷架 11人 6.06%
都不了解,但感兴趣 48人 27%
都不了解,且不感兴趣 2人 1.2%
据上表可知,现有的太极拳品牌众多,在群众中的知名度也不相同。太极拳发展迄今已经分离形成陈、杨、吴、孙、武、和、李、太极忽雷架等众多派别。[5]各个流派的发展各自为战,群众也可以根据喜好和需求来选择适合的流派,所以各流派都有自己的群众基础,形成了共同发展的局面。但所有的流派均是自陈氏太极拳发展而来。
2.2焦作市太极拳运动发展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