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芽抑制剂对银杏和土壤的影响(2)

银杏有着活化石的称号,是较为典型的雌雄异株大乔木。雄株银杏生长着雄花,雌株银杏生长着雌花;雌树树体一般矮小,雄树树体比较高大;雄球花柔荑


银杏有着活化石的称号,是较为典型的雌雄异株大乔木。雄株银杏生长着雄花,雌株银杏生长着雌花;雌树树体一般矮小,雄树树体比较高大;雄球花柔荑花序,初为嫩绿色,后为淡黄色,雄蕊多且疏松并下垂,具有短梗;雌球花具有长梗,梗端分为两头,每头上都有胚珠着生在上面,其中仅有一端胚珠会发育成种子,内媒传粉。[2]

银杏一般生长于海拔1000m以下(云南1500-2000m以下)水热条件比较优厚的亚热带季风区,喜欢润湿并且排水较好的深厚泥土中;其生长较慢,寿命极长,所以又称之为“公孙树”,自然条件下生长至结果需要20多年,大量结果则需要40多年。银杏对土壤要求并不高,在酸性泥土中或者石灰性泥土中都可以较好的成长,但是在中性或者微酸性的土壤中生长得最快最好。银杏常见的病害有茎腐病、超小卷叶蛾病害、银杏叶斑病以及早期黄化病[3],在栽种过程中需要将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以及其他一些防治方法相结合,以此起到良好的防治与控制效果;栽培时,选择良好的苗圃地,不可以选择排水不良的地方或者处于低洼的地方[4];在夏天的时候,应该时刻关注种植泥土的温度,在适当的时候对其进行遮盖庇荫措施,适当浇灌降低土温以此保证幼苗的正常生长,以及在种植前对土壤进行消毒;对于超小叶卷蛾的防止,应在冬季越冬时对树干进行涂白、用糖醋诱杀成虫以及减除被害枝条进行病害的防止。[5]

1.1.2 我国银杏的研究历史

世界银杏分布中心与起源在中国,在第四纪冰川之后,银杏并没有被灭绝,而是部分在我国保存了下来,并且银杏也成为了最古老的现存植物。银杏在我国已经有约一千年的栽培历史,在汉和宋朝之间就已经在江南地区广泛栽培,南宋吴怿写的《种艺必用》以及陈景沂写的《全芳祖备》中都提到了识别银杏雌雄;[6]而元代编写的的《农桑辑要》中便已将银杏的栽种方式时间记录的很详尽;银杏的嫁接问题则由李时珍率先提出;而《便民图纂》、《王祯农书》、《花镜》等书中都汇集了以往的经验,详细清晰得对银杏的栽培技术进行了记录描述。由此可以得出,我国古人们从唐朝以来的几百年里,一直在对于银杏的栽培方式的进行研究与改良;现阶段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好的发展以及对银杏与银杏果经济价值进一步的研究与认识,使得银杏栽培进入到更加普遍的阶段。银杏的品种也逐渐慢慢变得越来越丰富,先阶段有的品种有洞庭皇、鸭尾银杏、卵果佛手、圆底佛手棉花果以及大马铃等丰富多样、造型不一的品种,既丰富了银杏品种多样性也使得品种更加的标准、规范化。

对于银杏的研究不止停留于栽培技术,在银杏果上,从古至今也有许多的研究成果。早在宋朝,白果就已经成为了常见的贡品;白果也出现在厨房中,进行烧煮,各式各样的烧煮方法也使得白果成为了一种常见的餐桌上的佳肴;而白果作为中药则最早记录于元代的《日用本草》一书中,其中记录着白果的功能:可以敛肺气、治咳喘等[7]。正是因为银杏既可以食用又可以药用的双重功能,使得银杏果在古代十分受欢迎。如今,白果也还是作为中药的一种广泛应用,因对其药用价值不断的探索研究,现在银杏针剂等在临床上效果十分显著,也使得银杏的生产有了新的趋势。

1.1.3 银杏的应用现状

银杏在我国园林景观配置中的应用逐渐加大[8],可作为园林景观中作背景,大大美化了风景与城市色彩,作为有着“公孙树”之称的银杏从古代开始就广泛种植,所以银杏自古以来也成为了长寿的象征;现城市中也逐渐把银杏运用在行道树的种植中,虽然不是常绿乔木,但因其奇特的扇形叶片以及秋季叶片的颜色,组成了城市道路上亮丽的风景线,也使得更多人开始在秋季观赏银杏,逐渐成为热门观叶植物。作为行道树不仅美化环境也因其圆锥树冠而具有降温的作用。银杏盆栽也逐渐开始在市场上流行,使得银杏盆栽在造型上富有多样性,如多头弯曲型、爬地形及多根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