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大花型切花菊品种评价与选育(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1.1.1 试验材料 试验在南京农业大学湖熟菊花基地内进行,选取‘红日’、‘顺发’、‘南农衡春’、‘婆娑怒放’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1.1.1 试验材料

试验在南京农业大学湖熟菊花基地内进行,选取‘红日’、‘顺发’、‘南农衡春’、‘婆娑怒放’四个在花色、花型和综合表现优良的品种为亲本(表1),配成三对杂交组合,其杂交亲和性、结实率较高。

表1 供试亲本性状表现

Table 1 Performance of the crossing parents of the tested materials

品种 株高

(cm) 茎粗

(cm) 叶形指数 花梗长度(cm) 叶柄着生角度 叶韧性 花径(cm) 花色 舌状花数量

红日 55.50 4.65 1.32 0.90 <90° 硬 13.83 橙 332

顺发 63.17 4.37 1.27 1.60 <90° 软 12.50 粉 235

南农衡春 82.00 5.48 1.56 0.40 90° 软 6.10 粉 150

婆娑怒放 64.33 5.39 1.74 0.30 90° 软 10.90 红 568

1.1.2 杂交试验设计

于晴天采集父本花粉,选取母本发育良好的花蕾,在舌状花最外轮展开时剪去花序中部的筒状花和外围的舌状花直到可见柱头[7],应注意不要剪到柱头,并进行套袋。待母本柱头伸出并分叉时,收集已套袋的父本新鲜花粉,用毛笔对母本进行授粉,授粉后立刻对母本雌蕊继续套袋,第二天重复授粉1次。7天后摘除套袋,及时疏枝以减少遮阴,减少灌水量,使空气湿度保持在较低水平[1]。授粉约60d后采集授粉花序,脱粒、统计结实率。

杂交种子于1-2月播于温室,实生苗于4月底移至田间,定植距离为12.5 cm x 12.5 cm,植株高30 cm时拉网,进行常规肥水管理,于初花期和盛花期观察记录单株品质性状[8]。

1.2 测试指标的选择与测试方法

1.2.1 选择测试指标

菊花DUS测试指南包含67个测试性状[9],从中选出株高、茎粗、花梗长度、叶柄着生角度、叶韧性、花径、花色7个性状,此外,参考日本鲜切花标准、荷兰菊花切花标准、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制定的菊花新品种DUS测试指南[10],并结合专家的意见,增加舌状花数,共确定8个性状作为彩色大花型切花菊品质评价的测试指标。

1.2.2 确定测试方法

表2 杂种F1代测试指标的测试方法

Table 2 The test methods of the test index of the hybrid F1

测试指标 测试方法

株高(cm) 花枝必须无踵,一般指植株到开花时距地面5 cm到顶端花的长度,使用卷尺测量

茎粗(cm) 指植株上部1/3处茎秆的直径测定值,使用游标卡尺测量

花梗长度(cm) 指顶叶到总苞基部的长度,使用直尺测量

花径(cm) 指花序盛开时,花序最大横径的测定值,使用直尺测量

舌状花数量 指每一头状花序上舌状小花的总数

   叶柄着生角度、叶韧性、花色等性状的详细测试方法参考DUS测试指南。应注意由同一人测定品种的所有性状以减小误差。

1.3 统计分析方法

1.3.1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目标层A为对彩色大花型切花菊杂种F1代的综合评价,约束层C为决定彩色大花型切花菊观赏性状的株型、叶、花部性状,标准层P为选择的8个性状作为具体评价指标,A-C-P构成三级评价模型(表3)。

表3 综合评价结构层次模型

Table 3 The integrative evaluation hierarchical structure model

综合评价A

株型C1 叶C2 花C3

株高P1 茎粗P2 花梗长度P3 叶柄着生角度P4 叶韧性P5 花径P6 花色P7 舌状花数量P8

1.3.2 确定评分标准

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专家意见,对影响彩色大花型切花菊品质性状的8个指标采取三分制评价标准(表4)。其中花部性状评分准则较为严格,以便选育符合育种目标的株系,把控入选个体的高品质,而株型和叶部性状则相对宽松,以便更多花径较大、色彩鲜艳个体入选[11]。

表4 初选评价指标的评分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