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政府补助国内外发展 相较于国内,国外对政府补助的研究开始的较早,研究的结果也比较的全面,其中有不少学者得出的结论与现如今的政府补助现状
1.2 政府补助国内外发展
相较于国内,国外对政府补助的研究开始的较早,研究的结果也比较的全面,其中有不少学者得出的结论与现如今的政府补助现状中产生的问题有一定的关联性。在1996年,Beason和Weinstein就表示政府补助会为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导致了营业利润的增长率降低和规模报酬的逐渐递减[4]。随后,在2000年,Bergstrom以1987年至1993年之间在瑞典成立经营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更大程度的证明了许多上市公司在接受政府补贴的第一年中会提升整体业绩,产生正面效应,但从第二年开始,企业的发展业绩就会逐步下降,直至再度陷入经济困境。这足以证明政府补助一开始实行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是否能够给上市公司带来长期理想化的盈利能力[5]。Tzelepis、Skuras(2004)也得到了相似的论断,政府补助的金额没有帮助上市公司显著提升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的影响力[6]。根据Chen、Lee、Li(2003)提出的关于政府为提高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因此利用财政转移支付等一系列政府补助的方式,以此实现政府保牌的目的以及达到融资、配股等要求这一研究猜想可以看出,政府在给予上市公司补助资金的时候已经将重点放于是否能保留企业壳资源,而不是政府补助这一行为能否为该上市公司带来长期盈利能力,在真正意义上做到帮助企业解决经济问题。
回观我国,联系当前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背景及市场环境,国内的学者也逐渐开始注重研究政府补助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以及其所产生的效果。由于政府补贴在中国起步较晚,导致学者们开始对政府补助的研究起步也较为落后。在2001年有两位学者首次从盈余管理方面研究了政府补助相关问题,结果研究发现由于地方政府为了争夺相关资源,从而参与了各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过程,对上市公司开展大量的税收补助政策以及资金补贴,同时还发现了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干预,约50%的上市公司无法享受政府补贴。同样,陈东华在2003年发表了他的研究结果,揭露了如果上市公司中有一位具有地方政府背景的董事长会为该上市公司带来更多的补助资金,也就说国有企业会在受补助公司总数中占到相当一部分比例。王毅春与孙林岩两位学者经过研究得出结论,不仅民营控股的上市公司在处理政府补助时会产生问题,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也存在需要改进的部分[7]。从其中也能看出,国有上市公司较民营上市公司来说,缺乏一定的稳健性。然而,并不是每一位研究学者都得出政府补助会给上市公司带来负面影响的结论,很明显,政府补助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帮助企业增长短期的偿债能力和盈利水平。但在近十年的研究中表明,政府补助一旦帮助企业增长了短期的偿债能力,反而会导致上市公司中部分管理层高管更加依赖于政府补助所带来的利润,以及所带来的偷懒行为。景崇毅、李玉萍(2012)就曾发现,非经常性收益和一些企业的损失往往是为企业创造高薪假象的辅助工具[8]。这样一来,使得政府补助已经偏离了原本预期的轨道,成为了一个敛财工具。这即不利于政府实现补助行为的根本目标,也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