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田余和陈信元[2]在1999年作了实证研究,针对的是1997年沪市上发生的资产重组,对重组引起的市场波动进行分析,发现重组方式不同,重组引起的市场反
张田余和陈信元[2]在1999年作了实证研究,针对的是1997年沪市上发生的资产重组,对重组引起的市场波动进行分析,发现重组方式不同,重组引起的市场反映也会不一样。市场对重组活动的反映除兼并收购以外都是非理性的。
同年王跃堂考察沪深市场,所用方法是描述统计法,对资产重组的方式以及结果做比较分析和统计检验,发现效果比较好的方式是资产剥离。
在2000年陆国庆对在2000年沪市上发生的大约220个资产重组活动分别利用股价变动法和财务分析法,按照不同的资产重组类型,对这些重组绩效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绩效最好的方式的存在股权转让、资产剥离,前提是大股东变更。
在国内还有很多关于重组活动的研究,总的来说虽然我国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在一些研究中我们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但是这一方面还是没有什么实质上的突破,在这中间还是存在着一些缺陷:
(1)我们在内容上的研究多集中在重组对于企业经营绩效和重组效果方面,而对于行业相关性和股权结构相关性却研究得甚少。但是这一方面又是极其重要的。
(2)在研究所用的方式上,通过实证或者统计检验的方式,对比重组前后的财务指标变化来分许效果,没有考虑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或者其他一些问题。缺少市场角度的研究。
(3)研究样本的选择上时间都比较集中,从而使信息泄漏的可能性增大,不利于对市场反映的研究。
(4)在最后研究结论的分析并没有把研究结果和股票市场的特点和现状结合在一起,很难做出比较合理和全面的解释。
三、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重组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这一章为研究影响,更深层次的理解资产重组的意义,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以及参考了大量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实例,对资产重组进行分类,以便通过不同形式的分类更加深入地认识资产重组。在这里把资产重组方式分成四大种类,对这四种方式的资产重组对上市公司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股权转让及其对重组绩效的影响
股权转让又称股权变动,是指公司大股东之间的股权转让,或者控股权转移。
一家公司的股价低,经营情况不好,那么就会被想要进行资产重组的企业盯上。对于这一现象的压力使公司的所有人员都会努力工作,争取不让这种情况发生。但是如果不幸企业的业绩还是没有什么改观,就会想方设法通过其他的变动渠道来维持公司的经营。
股权转让就是企业的控制权从被兼并公司的股东手里转移到收购公司的股东手中,这种转让在其实质上也可以看成是外部机制控制机制的一种表现形式。早在1988年莫克等人就研究过这一方式对重组公司的影响,他们发现:被收购的对象其实也蕴藏着巨大的财富。投资者也会重新审视这家公司。另外,新的股东会主动参与管理而不仅仅是监督,同时也把好的管理机制带入新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