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概述 (一)常规教育的概念 常规,顾名思义就是指日常生活和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3]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地
一、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概述
(一)常规教育的概念
常规,顾名思义就是指日常生活和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3]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地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习惯和规则。而幼儿园常规教育就是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幼儿发展的特点和需要,以这些标准、法则或习惯为教育内容对幼儿施行教育的过程。[4]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培养自律精神,发展其内在的自由。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幼儿园常规教育界定了一个范围,一是科学的生活常规,二是交往和实践活动中的基本社会行为规则。不同学者对常规教育也有不同的见解,但总的来说它包括了这三方面的内容:遵守各种活动和休息时间及其顺序的规定、遵守一日生活各环节具体制度的规定和遵守幼儿一般行为规范的规定。[5]
(二)常规教育的意义
常规教育是幼儿园素质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重要的核心内容。[6]建立的合理常规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集体生活的第一“必修课”,也是教师做好课堂管理的“基本功”。[7]常规教育不但可以帮助幼儿面对陌生的新环境,减轻情绪的波动、逐渐学会在集体中生活;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规律;能增强幼儿的安全感,从而使幼儿健康成长。而且还能够培养幼儿的自律行为,帮助教师班级秩序的维持。常规教育无论对幼儿的健康成长还是教师秩序的维持来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幼儿园小班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小班是幼儿园的开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幼儿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常规教育的培养关系到幼儿以后各项习惯养成和能力的培养。适宜的常规教育,才能使教师有效维持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不当的常规教育,则会影响幼儿日后习惯的养成甚至严重影响幼儿的一生。笔者通过在平顶山鲁山县D幼儿园2个月的实际感触,结合课下与教师的谈话和观察来对此幼儿园小班的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下具体从常规教育的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家园合作状况这几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一) 常规教育目的偏离
常规教育应以幼儿的终身教育发展为理念,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态度和自我意识,使幼儿在日常活动中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由此看来,幼儿是常规教育的第一受益人,教师次之。但通过观察,笔者发现在平顶山鲁山县D幼儿园小班存在常规教育目的偏离的现象。
【案例】早餐后,老师都会要求幼儿先盥洗再入厕,为后面的教育活动提供便利。某天,小(1)班幼儿来晚的比较多,班级老师看到了该上课的时间。于是要求没吃完的幼儿立马将碗送走,并打算上课。部分幼儿都听从老师指挥将碗送走、如厕后快速回到座位。但仍有几个因速度较慢,而被老师强行将碗没收未及时入厕。老师刚导入主题正打算上课就有人开始举手报告要入厕了。老师狠狠瞪了一眼报告的幼儿继续了她的教学活动。
从这样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教育者为了班级秩序的“整齐划一”,将常规教育的目的异化为幼儿听话,并没有考虑到幼儿个体的实际生理需要,忽略了幼儿的主体性。常规教育的出发点是使幼儿在活动中得到受益,但眼前部分思想落后教师为了眼前利益,不考虑幼儿习惯养成这样的做法是无益的。
(二)常规教育内容安排实施不合理
常规教育的主要受益者是幼儿,常规教育的内容和安排需要教师和幼儿一起决定。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还没有判断是非能力,那制定常规内容和安排这一重要事项就自然而然的落在了教师肩上。俗话说“人无完人”,教师就算思考再周全,也总会有考虑不周到的地方。据查阅资料得知,常规教育除了生活常规教育还包括活动常规教育、学习常规教育和交往常规教育。[8]但在笔者2个月的观察中,发现常规教育的教育内容存在偏差,出现过分注重幼儿日常生活习惯培养,而忽略了常规教育在活动、学习和交往其他方面的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