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偏差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 1、偏差行为的表现 留守儿童的偏差行为,主要体现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行为问题上。首先心理上表现在大多数孩子
(二)偏差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
1、偏差行为的表现
留守儿童的偏差行为,主要体现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行为问题上。首先心理上表现在大多数孩子会由于从小缺少父母的陪伴造成内心孤独、畏惧、自卑,害怕与人交往,敏感多疑、抑郁、忧虑不安。由于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爷爷奶奶无法辅导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初中作业难,没有人督促和教导,学习上会出现学习吃力、跟不上进度、自觉性差的情况;除了学习问题,更多还表现在行为问题与个性发展问题上,如自控力差,好冲动或冷漠,平日在学校不完成作业、上课睡觉、与老师争吵也是常见现象。行为问题上体现在初中阶段处于青春期,不像小学阶段那么听长辈的话,有时会故意“对着干”,甚至出现暴力行为。
2、偏差行为产生的原因
形容行为偏差的原因有许多,曹晓明(2014)按主体的不同分为个人主观原因以及客观原因:
主观上,初中生开始进入青春期,身体暴长,心理发展滞后,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状态,看事情容易出现意识上的偏差,有时不能明辨是非。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好冲动,自制力弱,不能及时控制自己不当的行为。最突出的就是逆反心理,初中生进入逆反心理阶段,他们有时不服管教,特别是在公众场合遭到批评他们觉得失了面子,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有意和老师作对。老师越生气,他越高兴,觉得自己的不当行为取得了满意效果,接下来可能要酝酿新一轮的报复措施。
客观上,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常年不在家,其心里较其他孩子更容易产生孤独感、自卑感,留守儿童大多内心都是脆弱的,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心理偏差而引发行为偏差,而有许多父母在外也无法时刻关注孩子的变化,去教育孩子改正,迫于无奈只能任其发展。其次,学校不良因素也容易造成青少年叛逆心理的产生,如果学生生活在校风、班风不良,集体意识涣散的学校,也会潜移默化地对他们产生不良影响。初中留守儿童出现最多的就是学习、课堂偏差行为。再者,如今网络发达,初中生几乎每个人都有手机,接受信息的渠道非常多,而他们大多缺乏自制力和判断力,很多不良信息都会对他们造成负面影响。
第三章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介入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可行性
(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理论及其假设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是最具社会工作特点的一种治疗模式,也是个案工作中经常采用的传统治疗模式之一。它借助“人在情境中”的基本原理,强调灵活运用直接和间接的社会资源(陈志霞,2006)。其理论假设主要有:
1、关于人的假设
人的行为是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多重因素影响,这三方面的原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案主的成长,人的行为是可以被认知和改变的,而其模式的理论基础“人在情境中”,要求把案主放到环境中去评估他的问题,案主所处的环境如家庭、亲属、邻里、朋友、学校等。
2、对案主问题的假设
人的行为出现问题是因为人自身出现了内在问题,当前的行为往往受到早年生活经验的影响,社会环境的不适,使案主早年未被解决的问题表现出来,从而导致案主的行为出现偏差。案主对外部环境的认识能力以及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减弱,最终导致心理困扰和人际关系的失调。(刘正芳,2015)
3、对案主价值的假设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重视挖掘案主自身的潜能和价值,以案主为中心,强调案主自决,引导案主自我成长。鼓励案主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变自己,强调个别化治疗。(申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