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1取代反应干燥器27 6.3.2酸解反应干燥器28 6.4主要设备一览表28 7车间布置设计29 7.1厂址的选择29 7.2车间布置说明29 8生产安全与环境保护30 8.1生产安全30
6.3.1 取代反应干燥器 27
6.3.2 酸解反应干燥器 28
6.4 主要设备一览表 28
7 车间布置设计 29
7.1 厂址的选择 29
7.2 车间布置说明 29
8 生产安全与环境保护 30
8.1 生产安全 30
8.2 环境保护 30
8.3 生产效益 31
9 总结 32
致谢 33
参考文献 34
1 绪论
1.1 醋氯芬酸的研究依据
1.1.1醋氯芬酸的研究背景
骨关节炎、类湿性关节炎通常出现在中、老年人的身上,属于中老年人多发病。此类疾病多发生在膝关节,患了此病的患者,与正常人相比在站起和下蹲时,会伴随着明显的疼痛,在上下楼梯时也会使疼痛加剧,严重的患者会使膝关节部分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影响正常生活。拔牙后引发的疼痛,属于术后出现的一种正常的反应,尤其疼痛会在术后三至五小时后,达到最大强度。前列腺素的合成是形成疼痛感觉的必要过程,而非甾体抗炎药物的药理作用,即表现为可以通过抑制其的合成,从而降低炎症的一系列并发症、减少疼痛带来的刺激。实践表明,在一系列的抗炎药物中,醋氯芬酸能够达到控制炎症引发的疼痛的最佳效果。
1.1.2醋氯芬酸概况
中文名称:醋氯芬酸
英文名称:aceclofenac
化学名称:2-[(2,6-二氯苯基)氨基]苯乙酰氧基乙酸
分子式:C16H13Cl2NO4
分子量:354.18
熔点:149~150
分子结构:
1.1.3醋氯芬酸国内外研究情况
醋氯芬酸是由西班牙Prodesfarmn公司开发研制的,并于1992年以后先后在西班牙等几个国家被批准上市。而在国内,以薄膜包衣的剂型被批准上市,是由西安一家名为海欣制药的公司所申请。
BatlleGualda等人在2007年针对醋氯芬酸对于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效作用进行了一系列临床试验。他们将患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为醋氯芬酸组和对乙酰氨基酚组,醋氯芬酸组每天服用两次,每次100mg,对乙酰氨基酚组则每日服药三次,每次1000mg,分别在进行试验服药前和经过治疗后的六周进行诊断评估。两组进行比较后,分析试验结果显示:两组症状都有显著的改善,但是醋氯芬酸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乙酰氨基酚,并且两组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耐受性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此外,另一项试验通过搜集1993年至2004年的骨关节炎患者,并探讨其治疗方法,发现注射透明质酸钠同时口服醋氯芬酸与常规关节腔注射透明质酸钠,这两种治疗方法在治疗轻度骨关节炎时的效果差别不大,但是如果患者患病属于中度更甚至是重度时,醋氯芬酸就能够发挥到极其重要作用。除此之外,Lemmel等人通过临床研究试验证实了醋氯芬酸不仅在治疗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方面有着不可输于NSAIDs的疗效,更是在胃肠道产生的不良反应或损害要大大减少。
Schattenkirchner等人在2003年通过比较醋氯芬酸与双氯芬酸树脂盐(扶他林)的药理作用,试验研究了这两种药物对急性腰痛患者疼痛治疗的疗效及耐药性,依旧将患有此类病症的病人随机分为醋氯芬酸组和双氯芬酸树脂盐两组,两组患者每天用药次数和用药剂量都不同,通过对这两组患者进行评估基础测评、休息时和在第3次访评(在治疗的8~10天)的视觉疼痛模拟量评分变化,以及记录疼痛消失所需要的时间和药物的耐受性,实验结果显示,醋氯芬酸的临床治疗效果与双氯芬酸树脂盐的临床治疗效果不分上下。在不良反应方面,通过对试验中患者的观察,醋氯芬酸组患者服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次数远远少于双氯芬酸树脂盐组。综上所述,醋氯芬酸在治疗局部疼痛无并发症的急性腰椎疼痛时,其镇痛效果与双氯芬酸树脂盐不相上下,在减少疼痛以及安全性和耐受性方面也优于双氯芬酸树脂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