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微课设计与开发—氧化与燃烧(2)

微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微博、微信等“微”软件的迅猛发展,“微”时代已悄然来临,在这种情况下,微课悄然产生 并且来势汹汹。身处大数据时


微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微博、微信等“微”软件的迅猛发展,“微”时代已悄然来临,在这种情况下,微课悄然产生

并且来势汹汹。身处大数据时代,人们习惯了高压、快节奏的生活,很少有充足的时间和安静的环境来 进行学习和思考,于是大家选择在坐车,排队等候等零碎时间来学习。微课时长短小、内容精炼的特点 很好地满足了人们想要利用零碎时间来学习的要求。但微课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弊病也逐渐显露。一味 追求微课的数量却忽视了质量,如何做出让人满意的优质微课是目前最大的挑战之一。

1.1.2 微课的研究现状

微课的国外研究现状

微课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有机化学教授 LeRoy A. McGrew 在 1993 年提出的“60 秒有机化学课程”,其目的在于让非科学专业人士在任何场合中都能了解化学知识,并希望其能运用到 其它各学科领域2。

2007 年,可汗成立了非营利性质的“可汗学院”网站,以视频形式讲解不同科目的内容,同时解答网友提出的问题。每段视频的时长大约为 10 分钟。在视频中可汗运用触控面板,在上面边写边讲解, 同时利用电脑软件将他所写、所画、所讲都录下来,就形成了一节微视频课程,最后将视频传到网络上供网友观看学习3。

2008 年,微课这一概念由美国新墨西哥州胡安学院(San Juan College)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 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正式提出,他将微课定义为: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形成的、 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微课不仅可用于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远程教学等, 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资源,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知识巩固学习4。

同年,Dave Cormier 与 Bryan Alexander 教授第一次提出了 MOOC 这一概念。但直到 2012 年 MOOC 才从正式课堂教育的辅助手段“蜕变”为一种备受瞩目的新型在线教育模式5。

由上述资料可见,国外对微课的发展非常重视。虽然关于微课的视频时长、资源组成、制作方式、 教学应用等方面都不大相同,没有统一的规划,但对于微课视频资源的开发与设计研究还是比较深入的。 特别是可汗学院和 MOOC 的产生与发展,在中国微课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微课的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的研究中,笔者在中国知网的高级搜索中,以“微课”为关键词,检索时间设置为 2011 年

至 2018 年 4 月 8 日,精确检索到文献 27993 篇,具体的检索结果见表 1-1。

表 1-1 检索结果

以“微课”为关键词搜索

2011 年 4

2012 年 11

2013 年 219

2014 年 1548

2015 年 5170

2016 年 8944

2017 年 10696

2018 年 1342

共计:27993

从表 1-1 可以看出,微课于 2011 年在我国暂露头角,然后呈趋年上升的姿势,直到 2015 年、2016 年进入井喷期,2017 年依旧迅猛发展。这说明微课渐渐被大家接受,并有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开始 关注、研究它。2018 年 1 月 1 日-4 月 8 日已有 1342 篇文献,由此我们可以推测 2018 年关于微课的文献数量不会少于 15、16、17 年。

国内关于微课的文献自 2011 年开始逐渐增多,到 2018 年 4 月 8 日只在中国知网上就已有 27993 篇。但这些文献大多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介绍微课的背景、概念、特性类的研究;第二类是微课设计与 制作方面的研究。笔者各选一个经典案例作为例证,具体案例如下:

中国最早提出微课概念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研究员胡铁生。2011 年 10 月,他在《电化教育研究》 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的报告,在这篇文章中他对微课和传 统教学资源进行了对比,进而将微课定义为:“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 合。”6。随着微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它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定义,具体情况不在此一一例 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