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应用于交通治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2)

为了不断改善公共交通状况、提升公共交通管理水平,适当引入新兴技术手段并借助其提升执法能力也被纳入公安机关考虑的范畴。路面巡逻和日常监控具


为了不断改善公共交通状况、提升公共交通管理水平,适当引入新兴技术手段并借助其提升执法能力也被纳入公安机关考虑的范畴。路面巡逻和日常监控具有平面性和地域性的特点。与之相比,无人机巡视具有立体性和广阔性。在交通治理时可以占据区域内的最佳视角,及时的发现交通安全隐患。当有交通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锁定交通事故因素,协助交管部门展开执法。无人机在参与治理交通的过程中或通知指挥中心,或联系巡逻交警,或采取现场措施,能够因地制宜,精准控制,达到遏制甚至消除交通安全隐患的目的。而对于恶劣天气或突发事件等交通安全危机,无人机依靠相关技术手段或配备相关科技设备,能够克服人力的局限性和自然的不可抗拒性,在第一时间抓取并提供第一手资料,便于其采取相关措施或实施相应方案。除此之外,无人机还能够参与辅助执法以及配合相关的行动。无人机对缓解我国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频发具有很大作用,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而其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相关的应对策略也必须加以制定。

本毕业论文通过大量收集我国现有的无人机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举措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分析无人机在交通治理中的优势,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在逐步扩大无人机在交通治理领域的应用范围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对比国内外无人机的立法规制和监管体系,对我国现有的无人机监管体系进行分析,研究其不足之处。分析了交通治理中使用无人机在技术限制、驾驶员资质认定和协同使用与维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交通治理过程中应用无人机所遇到问题的进行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的研究与探讨。

2  国内外无人机的发展现状

2.1  无人机的概念

2.2  国内外无人机民用的发展历程

2.3  无人机在交通领域的发展研究

3  无人机在交通治理领域的应用

3.1  无人机在交通治理领域的优势

根据美国运输署和国家航天局专门开展的一个项目,证实了小型无人机数据采集系统用于交通监控和管理的可行性。该项目研究表明:无人机的数据采集可以减少现场数据采集所需的时间和人力资源,降低20%的数据采集成本,每年能节省7500万美元的经费;可以客观的评价事故响应和处理过程;可在交通问题产生之前识别和评估潜在的问题,以主动的方式进行交通管理。之后,无人机的交通应用很快收到人们的热切关注,如无人机的路径规划、交叉口交通检测、交通参数提取和交通事故检测等。与其他方式相比无人机的优势和作业要求如表(2-1)所示。

表3.1 无人机的优势与作业要求

无人机的优势 作业要求

(1)检测范围广:低空飞行、巡航高度可调、速度快、变换视角灵活,因此可以实现从局部到广域的点、线、面交通检测,有利于交通管理部门快速、高效地控制局面。 (1)飞行高度:受飞机质量、有效载荷和航空管理局限制,一般为0至200米。

(2)采集信息多样化:通过对感兴趣区域的连续侦查,可以跟踪和检测单个车辆的空间位置和运行状态,也可以采集交通密度、交通流量、平均速度以及交通设施分布等宏观交通信息。 (2)有效载荷:摄像机、云台和通信设备等不能过重,一般保持在数千克以内。

(3)机动灵活:体积小、速度快,灵活性和适用性强。受地形的限制较小,可以适应高速公路、城市楼宇、矿坑等复杂的环境。飞行高度从几十米到数百米不等,不受道路交通的影响,表现出特有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3)续航时间:因产品和载荷而异,通常不超过两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