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沛东歌曲创作的民族化特点(2)

(二)军营的冶炼 16岁的徐沛东在1970年夏天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福州军区歌舞团,他在团里担任首席大提琴,当了一名文艺兵,从此便走进了对他影响深


(二)军营的冶炼

16岁的徐沛东在1970年夏天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福州军区歌舞团,他在团里担任首席大提琴,当了一名文艺兵,从此便走进了对他影响深远的军营生活。在军营里他吃苦耐劳、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得到领导们的认可,并于1976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在军营的这些年为他的歌曲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三年后毕业又回到福州军区歌舞团工作,任作曲和指挥,在这里创作了著名的艺术歌曲《大森林的早晨》,在部队的历练和磨练让他的作品更显沉稳和厚重。徐沛东16岁进入军营生活,1985年退伍,他曾说过:“没有部队就没有我的一切。当兵的时候,我初中没毕业,那会的成绩,撑死了算个小学文化程度,是十五年的军人生活,教会了我一身的本事,更重要的是部队教会我怎样做人。”[2]徐沛东作为著名音乐家,他的很多作品素材就是来源于军营,例如:《和平年代》《我要去延安》等等。

(三)学校的培养

徐沛东在1976年以优异的成绩从军区歌舞团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全国最高的音乐学府师从杜鸣心教授学习作曲。在这里他学习了专业的作曲知识,得到了老师们的教导和支持,同时创作前辈们认真的教学态度也一直影响着他。在这的学习徐沛东的专业技能突飞猛进,他不断地学习和积累、运用学到的专业作曲知识,毕业时以一首优秀的管弦乐组曲《台湾组曲》顺利毕业,这是一部心系台湾同胞又具有思想性的创作,表达了徐沛东的爱国情怀,受到业内的一致好评,从此进入中国音乐家协会成为期中最年轻会员中的一员。

徐沛东成名后依然不畏艰辛去各地采风体验生活,非常喜爱地方的民族音乐并灵活运用各地的音乐元素进行创作。徐沛东曾说:“我每年都花大量的时间下去采风,贴近生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反应生活。”[3]在云南采风时,创作了《天蓝蓝》一首壮族风格还加入一些侗族的音乐元素,描写了当地文山的风土人情和美丽景色,扩大文山对外宣传。徐沛东在音乐的道路上不懈努力和执着追求,也是他取得成功的决定性作用。他创作的歌曲深入人心,被大众喜闻乐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