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2)

5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12 5.1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12 5.2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初中物理探究


5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12

5.1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12

5.2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案例分析-12

5.3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评价-20

6 课题研究的总结与反思-24

参考文献-25

致谢-27

表清单

表序号 表名称 页码

表5-1 教学过程 13

表5-2 教学过程 15

表5-3 变量表 21

表5-4 学习成绩比较 22

表5-5 学习兴趣问卷调查 22

表5-6 学习兴趣比重 23

1 绪论

1.1 课题提出的历史背景

建构主义理论最早在1966年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并在1970年研究了知识的发展和发生。皮亚杰认为建构主义思想的核心是在认识过程中,应该是以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

古希腊著名教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产婆术(苏格拉底方法),常常作为建构主义经典案例。主要通过不断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最终对概念、理论能有清晰的认知。苏格拉底的观念和皮亚杰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碰撞与融合。皮亚杰主要研究的对象是儿童。皮亚杰认为儿童作为一类人,特点在于思维、想法各方面较成年人并不完整,所以研究的结果更具有现实本质性。在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下,儿童不断突破已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并在一定意义上完成知识的建构。另外,顺应和同化是皮亚杰最先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引入的两个新概念。同化简单来说,是将外界受到的刺激,这里主要指信息,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的整合进而成为自己认知结构的一部分。而顺应则强调的是一种改变,通过外界信息资料的摄入而对原有认知结构产生了变化的一种过程。同化常常对应量变,而顺应更多对应的是一种质变。正是通过质量间不断的一种转化、平衡,学习者得以不断使自己原有知识结构、水平得以提高。

探究式教学理念最早是国外兴起。在20世纪初之前的很长时间,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常把灌输式教学作为主要教学模式,并且认为直接灌输的方式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也能更顺畅。直到 1909 年教育家约翰·杜威才提出一种新的理念,杜威认为学生不仅仅是要学习知识,而且对于探究等相关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同样也是教学过程中需考虑并且落实的一项工作。至此,探究的观点才产生,而且各国学者对探究式学习与教学两个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当下,教学的评价标准着重体现在升学率上,显而易见的是弊端显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仅仅像是接收的容器,而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和求知欲的发展都起到明显抑制作用。在这种情况之下,教育手段的转变成为现代教育实际中的当务之急。而且不能违背教学的客观实际。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基础下,对探究式教学进行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知识的构建,要积极引导学生不断提高相关能力以及素养。同时结合对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工作正是本课题的目的所在。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建构主义理论的实践性,为更好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基础,打好扎实、能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是与时俱进、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近年来,国内外教育建构主义理论逐渐提高。"科教”杂志1997年第六卷和第二期在"独立调查”类型教学研究专题"科学教育与建构主义”指导下,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出版。

探究式学习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最早是由杜威先生提出。杜威表明,学习不仅包括理论知识的,而且也包括相关能力的培养。从 1950年之后的10年间,探究式教学模式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可并不断加以完善改进。施瓦布则认为,探究式教学不仅仅应该应用在教学上,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也要注意探究的过程。这些早期的研究成果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探究式教学的效力。至此,各国学者对探究式教学进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