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近况:根据国家汉办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中国已在108个国家建立了400所孔子学院和500多个孔子课堂。[3]近年来随着中国综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近况:根据国家汉办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中国已在108个国家建立了400所孔子学院和500多个孔子课堂。[3]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日益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希望了解和认识中国,尤其是中国的文化。所以,国外对外汉语教学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很多外国人都希望能通过学习汉语来认知这个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与此同时,国内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也呈现出大好的趋势。来中国的留学生人数每年都在增长,他们想通过学习汉语来了解和认识中国。然而,单纯地学习汉语是不能全面了解中国的,因此在学习汉语的同时还应该了解每个汉字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中国的文化来自民间,来自于这片孕育着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只有通过民俗文化的教学才能让外国留学生深入地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才能更好地了解认识中华文化的精髓,进而能够掌握汉语以及汉文化,在交际的过程中能够很好的驾驭汉语,使留学生能够在交际中运用自如。
首先,教材缺乏对民俗文化的深入探究。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让留学生具备一定的汉语交际能力,是一种要求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而目前我国的教材还停留在理论层面,注重的是对学生语音、词汇、语法等的教学,这使得对字母敏感的留学生在汉语的学习中显得尤为吃力,而且他们即使学会了汉语仍然不具备很强的交际能力。现阶段,我国的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在国外的评价不是很高,教材的使用范围有限,只适合对华侨的教学。民俗文化的探究还停留在浅层次,教材中对民俗的解说太过单调,使留学生无法掌握其深层次的内涵,在学习的过程中成为了被动的接受者,导致在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不能够熟练地运用汉语进行交际。
其次,对文化差异的欠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最易犯的一个毛病是误以为对方与自己没有什么两样。”[4]“凡是在两种不同文化环境中生活过的人,都会感觉到不同文化的人说话方式会有很大的差别。”[5]中外文化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以中外风俗习惯为例,中国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家,当两个人见面时会习惯性地伸出右手,表示热情、礼貌。而外国人见面的礼节是先拥抱再亲脸颊,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讲求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所以看到外国人的礼仪我们很难接受。中国人在与人交流的时候比较含蓄,因为要尊重别人,要给别人留面子。而外国人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比较直接,他们认为把问题摆在桌面上来谈是尊重别人的表现。
再次,教师缺乏民俗文化方面的素养。在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当中民俗文化教学对对外汉语教师的要求很高,但是目前对外汉语教师只注重对语言结构和语法技能的教学,文化意识不强,民俗文化的知识相对欠缺等等。这些存在于教师之中的问题使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事业的发展非常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