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2)

张爱玲的创作,不写英雄,不写抗战,也不属于左派。她的笔下都是一个个普通而又鲜活的人物群像,只在自己营造的天地里,以女性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


张爱玲的创作,不写英雄,不写抗战,也不属于左派。她的笔下都是一个个普通而又鲜活的人物群像,只在自己营造的天地里,以女性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来一一展现那个时代里的动荡、爱情和人性。这与她心中的美学观点是不可分割的,她喜欢悲壮的感觉,由悲壮而引发的苍凉之美让人心中为之震撼,更会发人深思,意味绵长。应该正是这种美学观点,生成了张爱玲小说的独特的文学艺术风格并且让人爱不释手的艺术魅力。

一、大俗大雅的艺术体现

张爱玲特别喜爱通俗小说。她在《论写作》中指出:“要迎合读者的心理,有两种办法:一是说人家所要说的;而说人家所要听的。将自己和读者归为一起。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再多给他们一点别的。”[1]她认为要想有好的作品必须要了解读者的想法,要知道读者到底想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作品,然后根据喜好把作品呈现出来。张爱玲的小说也包括其他一些小说所固有的戏剧和通俗,但却是“庸俗”而不“掉档”。所以,那些庸俗放在她的作品里就变成了她特有的并且只她一人能体现出的“俗”。而这种俗要从两个方面来说。第一,她写作的题材往往都是些俗人俗事,她的小说里出现的人物都是一些普通人,是那些先天条件不是很优秀,性格也是平平稳稳,碌碌无为,对生命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反思、困惑的一些平常人,这就是所谓的“庸人”。他们是平庸的无知无识并且一无所成的角色。所谓“俗事”,即是琐碎的市井世俗生活。还有,张爱玲凭借对“俗人俗事”谨慎入微的描写,她把我们大多数平凡的人很多时间生命历程中的可怜、让人哭笑不得的感觉出神入化地彰显出来。[2]因此,读她的喜剧《倾城之恋》,却有种苍凉的味道。而从《怨女》中则能深刻体会到其中的幽默。

她的小说《花凋》,展现了最底层的人们最真实的生活。父亲是个轻浮没有担当的人,母亲没有能力又没有趣味和品位。女儿们知道谁也指望不了,只能自己经历,自己吸取足够的社会经验,才能过上自己希望的好日子。张爱玲写到:“小姐们穿不起丝质的新式衬衫,索性穿一件空心的棉袍夹袄,几个月后,脱下来塞在箱子里,第二年生了霉,另做新的。这里女孩多,都在为自己争取着一切东西,像一个小社会。”[3]这类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是张爱玲小说的重要特征。

张爱玲的作品里没有暴力因素,没有硝烟,没有改革。她所追求的是人生的安稳,不是强有力的作品,没有让人精神振奋的描写,而是平稳的细节里所得出的启示。

二、悲凉孤寂的美学风格

张爱玲小说中所描写的角色都是一些再普通不过的平民百姓,他们很少对生活有反省,可能偶尔会有一些愿望,可结果往往是不堪的。因此结局都带上了几分悲剧色彩,张爱玲虽然看到了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弱点,但并没有嘲笑他们,因为她自身的经历也让她深刻的体会到平凡生活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