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四人文精神的含义 五四人文精神延续发展至今,它的现实意义是要指导当代中国人结合自身情况,来寻找自己生存和进步的方向。从五四时期的
(二)五四人文精神的含义
五四人文精神延续发展至今,它的现实意义是要指导当代中国人结合自身情况,来寻找自己生存和进步的方向。从五四时期的作品可以看出,每一部作品都有它独有的特点;每一个作家都有他独特的精神内涵,但他们在总体价值取向方面是一致性的。
然而人文精神并不是五四所独有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来说,人文精神还是我们的民族文化,是我国文学的一个发展悠久、根深蒂固的传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儒学也推崇人文文化,讲人生的个体价值。儒学认为人应该有自己作为独立生命体的个人价值,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同时也更强调人对群体社会的关怀,把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与整体的社会价关联在一起,强调个体的人生价值要服从于社会整体价值,通过个体价值的扩充而转换成社会价值。或者说是以个体价值为手段来追求社会价值实现的目的,以便达到道德的自我完善。而在20世纪初期,在改良派人士梁启超的口中,更明确宣告了这种人文精神的近代新的变化。
在近代中国,以“五四”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而引发的人文论争,涉及文学、道德、和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引起了社会生活的广泛回应。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先生,更是发人深省的指出要从社会世俗生活的层面唤起人的人文觉醒。这些都表明了,只有在社会世俗生活中广泛传播人文精神,使人文精神渗透于社会之中,才足以唤醒全社会的自觉和积极性。
二、五四文学渗透的人文精神
(一)五四作家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体现在五四文人作家的创作中,不论是灵魂人物—鲁迅式的“发展自我与牺牲自我互相制约与补充”的观点态度,还是占非主导地位的胡适、周作人式的“民主个人主义”的观点态度,无论从哪个方面探讨,都是基于理性思维和理性原则的。中国封建文化思想被他们摒弃,他们坚持从人性的解放来创造新的文学创作,并将人文精神渗透于社会生活之中,鲁迅及胡适周作人的思想高度是高于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的,他们理性判断,理性面对,理性主张新文化。
因为坚持从人性的解放来创造新的思潮,所以尊重和关心个人的发展便成了五四时期作家和文人的关注重点,并且十分重视个性解放的渗透。“个性解放”成为了“五四”的时代口号。梁启超和孙中山都曾表达过对自由的追求,但他们所追求和强调的自由是基于国家整体发展的。如梁启超曾说:“自由云者,团体之自由,非个人之白由也。”同他们为以国家发展至上,个人自由不足为道的论调相比,五四作家文人所推崇的个性解放和精神自由则是更珍贵的。人文精神是基于个性解放和精神自由的,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发展时期,人文精神的兴盛发展需汲取“五四”时期的种种经验,充分的创造现代性的人文精神。
从鲁迅本身来讲,结合五四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当时的中西方文化碰撞,以及他个人的成长经历和背景,他自己的价值形态实际上是没有依据的,他不但否认中国传统的价值形态,同时也怀疑西方的精神世界,一切存在的价值形态和精神都被他否定,在鲁迅看来一切都是毫无希望的。虽然他对一切不抱希望,但却又积极的对现实进行反抗,这就是他在解决中国人如何活,如何解决生活与内心的矛盾时所抱有的态度。鲁迅对现实社会进行反抗的精神态度在五四时期,直到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中国人民强有力的支撑,不合理的、不公平的社会现状被他赋予了合理的阐述,因为他的思想像是一道阳光穿透了社会的黑暗面,让中国人看到丝丝的光明和希望。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准日益提升,鲁迅先生的思想精神并不完全适用现在的社会状况,五四时期鲁迅的文学作品和论述观点使中国人的心理特征及思维习惯得到了总结,包括人性的弱点以及阴暗面。鲁迅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是具有着独特地位的,是无法复刻的。因为我们只有认清了自己,认清了自己的民族,才有利于做任何想做的事情。但其中一些太过沉重的历史包袱,我们也应该适时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