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高堂大轴草书风貌探析(2)

本文将对王铎的草书风格进行概述,并将重点放在对王铎“高堂大轴”书法形式的研究,运用文献阐释及作品赏析的方式,探究其与手卷以及同时代书家书


本文将对王铎的草书风格进行概述,并将重点放在对王铎“高堂大轴”书法形式的研究,运用文献阐释及作品赏析的方式,探究其与手卷以及同时代书家书法风貌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对后世书法发展的影响,更好的了解明代后期书法发展概况以及当今书法发展方向,也希望对王铎书法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借鉴。

1.  王铎生平及明末尚“奇”观念

1.1  王铎生平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又字觉之,号石樵、嵩樵、白雪道人、雪山道人、二室山人等,河南孟津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王铎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先人中唯有祖父之长兄王价登万历二年进士,然不幸早逝年仅49岁,祖父王作,终生未曾进入仕途。” 家中本有的二百亩田地,但是在明朝晚期的土地兼并中,也只剩下十三亩而已,仅够维持家庭生计。生活如此穷困的情况下,身为长子王铎只能肩负起全家人的希望,通过科举在朝中谋得一官半职。“苦难激励着王铎在清贫中力学,走上干禄仕进之路,以求光宗耀祖” 。而王铎也不负众望,31岁时中进士,随后进入翰林院,而与他同样榜上有名的还有黄道周、倪元璐。也许是历史的巧合,此三人私交甚密,在学术和政治上相互影响,被当代人称为“三株树”。王铎的仕途可分为两部分:明末和清初。明末时期,“在其出身的前后十年的时光中,随着海瑞、张居正等人的离世,使得本就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看不到一丝光亮。奸臣魏忠贤的得势,更是在明王朝本就腐烂不堪的躯体上撒了把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铎所谋得那一官半职又有何用。1638年到1644年这几年间,王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期间虽被任命为礼部侍郎,实际却从未上任,期间穷困潦倒,困居乡里,全靠卖字或亲友接济才能勉强度日,《赠汤若望诗册》中“月来病力疾,勉书时,绝粮,书数条,卖得五斗粟,买墨不佳耳,奈何!”就是他真实写照。 入清后顺治三年再次入仕,作为贰臣的王铎,只能当作清政府笼络人心的工具,他不可能得到统治者的重用,始从《明史副编修》到最后礼部尚书,大都是闲职。这也导致王铎在清朝入仕期间几乎无所作为。多是“释奠大典”、“修葺孔庙” ,这种差事。在清入仕的王铎为排遣心中抑郁,整日除声色外,把心灵归宿希冀在书画诗文之上。王铎的人生遭遇,也影响了他草书风格的演变,即“四十岁前为起始期”;“四十至五十岁为求变期”;“五十岁后为成熟期”

王铎作为一位诸体皆善的书家,其在小楷取法方面先是效法二王父子,而后转入唐楷,并将二者融合,使其小楷古朴雅致,韵味十足。王铎隶书追本溯源,学习汉人隶法,从而迥异于其当代以“楷法做隶书”的观点。王铎艺术成就最高的当是他的行草书,取法“独宗羲、献”。尤其是在其行草书立轴中大胆狂肆的用墨,极其丰富的笔法;以及飞腾跳掷、纵横捭阖的章法,是观赏者无不为之磅礴之气所震撼。其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的说法,世人称之神笔王铎。甚至于曾有日本学者提出“后王胜前王”一说。

1.2  明末思潮影响下的“尚奇”观念

从朱元璋改朝换代以来,一直到明朝中期,中央对地方一直采取的是愚民政策,明朝统治者把程朱理学作为思想上的正宗,文化高压政策的引导下,明朝的科举开始采用“八股取士”,这样就大大削减了文化的活跃度,外加上文字狱的开始,读书人开始人人自危,一不小心就会惹来牢狱之灾甚至于杀身之祸,更甚者“连坐”。方孝孺和宋璲等人的遭遇就是史书上真实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