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代两大词创作集团 我国传统曲子词的衍变历经了中唐、晚唐、五代十国的坎坷曲折以及发展后,在几朝几代的帝王以及民间词人的创作影响下,
(三)五代两大词创作集团
我国传统曲子词的衍变历经了中唐、晚唐、五代十国的坎坷曲折以及发展后,在几朝几代的帝王以及民间词人的创作影响下,并依据地理因素,慢慢的出现了两类词人创作群体。主要的两大代表流派为西蜀花间词流派和南唐流派。这是由于西蜀和南唐在五代十国时期,两者一直稳定共存,互不侵犯干扰的政治环境为当时的民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一时还呈现出非常繁荣的景象,十分利于曲子词的创作与发展。
西蜀地处巴蜀境内,拥有得天独厚的防卫要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关。与我国的中原内陆比较,必然稳定的多,天灾人祸也较少。当时一大批文人骚客纷纷前往西蜀躲避战乱,逐渐形成了西蜀花间词流派。西蜀花间词的特点就是作品中描写男女相思情谊和水乳交融的比例较大,另外也有部分作品直接披露社会风气。
晚唐五代词的另一大代表流派,就是南唐流派,作为第二大文学创作佳地,南唐是当时的大国,幅员辽阔。南唐凭借着天堑长江,疏远于战乱纷繁的中观。得以保持经济的稳定与增长。其中必然有各大臣子与君主行乐庆祝的盛典,一时兴起,创作之情油然而生,逐渐的形成南唐流派的词风。南唐流派的作品不难看出,起初大多是描写歌舞升平、轻松愉快的氛围,而到了逐渐强大的后周,以及大宋的振兴,南唐式微,从此开始的词的创作风格偏于落寞与悲伤。
建议:这部分写西蜀、南唐两大词的创作集团。重点在描述两大集团创作的情况,局面。
二、西蜀词特色分析
通过对晚唐五代词的产生过程、代表流派以及代表作品的介绍,再经过对晚唐代表词的赏析后,不难看出晚唐五代词的代表流派西蜀花间词和南唐词在其众多作品中不仅词的风格大不相同,在其声韵的处理和运用上也都有其独特的地方。下面我们将对两大代表词派分别进行其代表作品的一些简单声韵运用的分析。
(一)西蜀的历史与文学环境
建议:这部分分两个方面:西蜀历史;西蜀的文学环境
(二)西蜀词创作概貌
西蜀花间词的开创者代表性人物必然是温庭筠,我们首先来对温庭筠的作品以及创作风格、声韵运用特点进行分析。温庭筠的所创作的近体诗的韵部,现有的是五言绝句8首,七言绝句53首,五言律诗93首,七言律诗92首,六言律诗最为特别,仅有一首。温庭筠所创作的近体诗大多为平韵。相比于阳韵,温庭筠所创作的诗词多是东冬、支庚先两韵,大多情况都是齐齿发声。整体的韵律声调委婉幽静,非常适合作抒情曲。
温庭筠(注意,温庭筠不是五代词人,韦庄才是。因此,重点在于写韦庄而非温庭筠)的诗词,一般认为其特点是七言一转韵,四句一换行,平仄间其中。例如温庭筠的七古《晚归曲》的声韵则为,平→入→平→入,层次十分明显,井井有条。再到长篇的《烧歌》,这首作品的声韵运用也是,平→入→平→入→平→去→平→去,非常的工整规律。古词的是否如律可看出是否属于西蜀花间词的古风特点。例如《扶舞词》的韵律平仄则是这样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第二句、第四句与第六句都是非常代表性的古体诗,整体上都是合律的。
但温庭筠在词的创作上,可以说晚唐时期填词最多的文学家,词的声韵运用不必要像近体诗那样的严格工整,更接近于古体诗。词的押韵可以说就是的诗的押韵。作为花间词的代表人物,其大多数作品声韵用于偏于朴实,并且多用到支韵与阳韵。例如《玉蝴蝶》,这首词则是一种支韵,一路沿用到尾,其间不转韵换韵,皆为平声韵,从不出韵。其著名作品,《菩萨蛮》十五首,后期的捂手都体现了通韵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