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9月30日,一代才女张爱玲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里诞生了。张爱玲出身于名门望族,清末名臣张佩纶是其祖父,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
1920年9月30日,一代才女张爱玲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里诞生了。张爱玲出身于名门望族,清末名臣张佩纶是其祖父,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显赫的家族使张爱玲一出生就注定是不平凡的。然而贵族家庭是非多,又恰逢乱世,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她也不得不面对家族没落的境况。她的命运也是充满了坎坷与悲凉,母亲出走,父亲续弦,她与继母关系不和,最终离家出走,只身在外闯荡,她的童年生活可谓是一部传奇了,可也正是传奇的童年经历造就了一位传奇的女性—张爱玲。童年时期母爱的缺失,父亲的背叛,以及家庭环境对她的影响,都对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童年时期某些情感体验的缺失也只有在作品中才能得以抒发和弥补。下面我就从童年的生活环境,母爱的缺失,恋父情结三个方面来探讨张爱玲的童年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一.童年的家庭环境--金钱至上,冷酷绝情的个性
“张爱玲写作的原乡,她生命的原乡就是上海,就是那所老房子。张爱玲在这儿出生,在这儿度过了她的童年,并且最后又把她的豆蔻年华埋葬在这里。” 谈到张爱玲,学者王海波这样说到。1920年初秋,小煐煐出生在上海麦根路与麦得赫斯脱路拐角处一座清末民初样式的洋房里,在她两岁的时候举家搬到天津英租界的一座漂亮宽敞的花园洋房里,八岁又迁居上海,张爱玲的童年时光就是在这三栋洋房里度过的。
洋房里的生活正如这房子,外表新式洋气,内里却腐朽不堪。在这里,金钱是唯一的通行证,亲人之间没有一点本该有的温情,张爱玲将它形容为“冰冷的古墓”,家人之间的疏离冷漠,可见一斑了。母亲崇尚西学,一派西方作风,煐煐在很小的时候就离开母亲的怀抱,单独睡了,幼小的煐煐只是在每天起床后才能和母亲亲近一会儿,就这么短暂的时光,母亲也只是让她背唐诗宋词,没有一点母女之间的亲密无间;煐煐四岁那年,母亲与父亲观念不和,时常吵架,后来母亲为躲避无爱的家庭,决绝地出国留学去了,她为了自由而牺牲了母性,留下自己的孩子在那所腐朽压抑的房子里堕落沉沦;当张爱玲与父亲完全决裂,从封建家庭逃离到生母那里之后,她的兄弟张子静也逃了出来,投奔母亲,然而她的母亲却以没有能力抚养为由,将幼小的儿子推出门外;父亲后来抽起了鸦片,没日没夜地跟一群酒肉朋友花天酒地,养姨太太,对自己的子女更是漠不关心。。。或许是家庭坏境的耳濡目染,也或许是刻骨的基因遗产,家族的冷酷自私,金钱至上的个性也在张爱玲的性格上表露无遗。她在“抓周 ”的时候,在面前摆着的五颜六色,昂贵精致的物件中,径自抓了一个闪亮亮的金锭,虽然是一件有趣的小事,却似乎也表露出那种刻在骨子里的爱钱。在她的自传随笔《童言无忌》 中,谈到钱的问题的时候,张爱玲毫不掩饰地承认自己是一个拜金主义者,“我喜欢钱。。。不知道钱的坏处,只知道钱的好处” 。她在为人处事中也显得冷漠,弟弟张子静在《永远的张爱玲》中提到过这样一件事:当年张子静想与朋友合办一个刊物《飙》,想让姐姐帮忙写篇特稿,然而张爱玲却以“我不能给不出名的刊物写稿,败坏自己的名誉”为由拒绝了弟弟的请求,一母同胞的亲弟弟似乎也不能走进姐姐的内心里去。由此可以看到张爱玲对亲情的淡漠。这种冷酷或许也可以说是她自恋情结的极端自我保护的表现吧。
压抑的家庭氛围,冰冷的家人,淡薄的亲情,在她的笔下也时常出现。张爱玲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多是病态的,不是心理有病就是身体有病,有的甚至身体心理都病了。有些人因此批评张爱玲的小说太过颓废阴暗,而她的弟弟张子静在《永远的张爱玲》一书中这样说道:“我们从小就生活在遗老,遗少的家庭阴影中,见到的,听到的,都是那些病态的人,病态的事。。。我姐姐的小说,是她宣泄这种苦闷的一些方式” 。这大概是最贴切的解释了,在这样笼罩着黑色云雾,几乎让人窒息的家庭中,张爱玲也只有用孤傲冷漠来伪装自己,并通过文字来揭露批判没落贵族奢靡颓废的封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