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互联网+”构成分析(2)

(二)研究现状 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术语“互联网+”成为2015年热词,备受社会各界人士和学者的亲睐,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研究。


(二)研究现状

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术语“互联网+”成为2015年热词,备受社会各界人士和学者的亲睐,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研究。

对于“互联网+”的内涵,不同学者有着各个不同的理解。北京大学博士黄骞认为“互联网+”就是利用先进的互联网力量去加速国内落后的传统行业升级创新。清华大学硕士生导师付志勇认为“互联网+”就是进一步说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想法。重庆大学博士生导师曾润喜认为互联网是核心,“互联网+”只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而中国互联网的筹建者陆首群则认为,“互联网+”的提出是我们从互联网时代进入后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标志。同时,中国通信业知名观察家项立刚的《“互联网+”不是传统行业和互联网简单相加》、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授吕本富的《“互联网+”到底是什么涵义》以及黄楚新王丹的《“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的深层认识》  等期刊文章都对术语“互联网+”的涵义做了详细深入的探索研究。

除了对术语“互联网+”的涵义进行了探索,在其发展和应用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究。刘斌的《“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对“互联网+”在各行业的应用做了探索,并分析了其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于佳宁的《“互联网+”的三个重要发展方向》从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三个方向对“互联网+”进行了研究;而王世伟的《万物互联时代的中国大趋势:对“互联网+”的多维度观察》则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此外,屈丽丽、杨培芳、杨吉、樊会文等学者发表的期刊文章也说明了“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二、术语“互联网+”的来历和含义

(一)“互联网+”的来历

互联网,始于1969年的美国,是国际互联网的简称,又称“因特网”,它的英文原文是“Internet”。 1994年中国接入互联网,实现了两者的全功能连接。在十几年的努力和发展中,中国互联网应用多种多样,实现了规模的多样化。作为一个热门词语,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神奇媒体,互联网的作用和功能非常强大。杨秋红在《毕业生及用人单位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中提到,互联网提供的信息资源及应用服务非常丰富,通过互联网可以传送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使身处不同地域的人们进行视频通话、在线交流。王德清也在《现代教育管理技术》[2]中提过,互联网上的信息多种多样,不仅包括下层平民喜闻乐见的消息,而且还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高科技、军事等重要信息,人们通过互联网可以非常便捷的浏览、阅读、查阅、下载、复制这些信息。总的来说,互联网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资源共享和交流互动,这在很多方面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

在资源共享的同时,互联网在不知不觉中也影响和改造了中国的许多行业,如近几年崛起的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进行一系列的交易活动,凭借互联网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发动机。诸如此类,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加上一些传统的行业,就形成了“互联网+”的模式,在线购物和在线旅游等就是“互联网+”对于传统行业的改造。直到2015年,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由此“互联网+”受到媒体的高度关注,成为2015年首个国家舆情热点,并登上了2015年12月《咬文嚼字》杂志公布的2015年度“十大流行语”排行榜,位居第二。

(二)“互联网+”的内涵

  术语“互联网+”本身只是在互联网领域用来表示一种概念的语言符号,其具体指的是国家的“互联网+”行动计划,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并不是两者简单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3]。因此,在《政府工作报告》热词解读中,“互联网+”被认为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演进[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