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司马迁的《史记》是为历史的英雄人物立传,那么孙方友的小说《陈州笔记》和《小镇人物》则是在为平民百姓立传。孙方友站在普通人物的立场上
如果说司马迁的《史记》是为历史的英雄人物立传,那么孙方友的小说《陈州笔记》和《小镇人物》则是在为平民百姓立传。孙方友站在普通人物的立场上,为我们塑造许多在历史底层生活的普通百姓。在他的笔下,描写了颖河镇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例如:《小镇人物》的《歌歌》一文讲述了歌歌要去东莞打工。护送工人打工的吴大向歌歌要车费和介绍费时说道:“我干的是黑心活,心一软就挣不到钱了!”(见于《歌歌》)当我们看到吴大说的这句话时,就能深刻体会到打工族生活的不易。再如《小镇人物》的《晶晶》一文讲述穷家女晶晶为了继续上学,答应丫丫父亲替丫丫考试的故事。虽然替考事件最终被省教委查出来了,晶晶也被取消了高考资格。但晶晶并没有伤心。晶晶南下打工,因为聪明和高学历的缘故,晶晶在一家合办厂里很受领导的重视。孙方友将陈州人酸甜苦辣的人生描写的淋漓尽致[3]。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像歌歌、晶晶都是普通的小人物。虽然这些“小人物”可能不为人知,但是这一个个的“小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给了我们许多启迪。
二、独特的语言风格
孙方友小说运用独特的叙事视角来带动语言的变化,他的小说语言的整体风格是质朴、简练、蕴藉的。小说语言随着叙述者身份的变化而不拘一格,时而显得华丽洋气,时而显得朴素而土气,时而又凝重雅致。在讲述故事时,作者站在客观的角度,描写地语言细致简洁。《陈州笔记》和《小镇人物》的语言带有地域特色和民间风俗,尤其是《小镇人物》中作者描写的人物繁多,语言的风格在整体上表现的朴素、写实、简练。而语言风格表现方式上主要是四字格、文言策略、方言俚语三方面的运用[4]。
(一)语言风格善用四字格式
四字格是孙方友常用的句式,多用在人物形象的刻画、当地特色的描写、对人物职业与技艺的介绍。另外还有陈州的社会环境以及当地的特色等其他方面也运用四字格。例如:《陈州笔记》的《水妓》一文中,描写人物形象时:“女儿叫小娟,长相如葱,聪明伶俐,由于贫穷,只有以水上卖身为生[5]。”在《奇破》一文中介绍人物职业时:“刘太又名学聚,字会文,陈州王店朱庄人。幼年家贫,其父早死,以讨饭为生,因生活所迫而远离家乡,闯荡江湖[6]。”小说中四字格句式的运用,使文章具有节奏感。
(二)语言风格善用文言策略
古有《聊斋志异》,今有《陈州笔记》。孙方友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他的小说除了四字格的运用外还有文言句式的运用。例如《乔二》一文中:乔二与老者的对话。读起来朗朗上口,颇具文言的典范。文中围绕“醒木”一问一答,一唱一和,典型的骈文句式,评书人大多常用。这些特点构成文章的简练。使其在较短的篇幅中点名主题,抓住关键。现今我们学习的老子的《道德经》虽然仅81章,且篇幅较短。但意味无穷,大多研究者都不敢称自己领悟精透。而孙方友小说不也正如此吗?虽然篇幅不长,但意义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