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与艺术特色(2)

一、陶渊明诗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是我国诗歌坛中卓越的杰出代表人物。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政权不断更改替换,人民生活动荡不安,但是文人


一、陶渊明诗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是我国诗歌坛中卓越的杰出代表人物。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政权不断更改替换,人民生活动荡不安,但是文人贵族生活在灯红酒绿的糜烂状态,整个社会都处于混乱不堪的境地。受老庄道学的熏陶,文人多因逃避现实的无奈而置身山水之中,便诞生了玄言诗和山水诗。而另一部分不满现实的文人则选择归弃官隐田园,与劳动人民日落而息,日出而作,躬耕于陇亩,在田园生活中寻找人生真谛,陶渊明就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在他的田园诗中反映了对污浊黑暗社会的憎恶和纯真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劳苦百姓的同情。陶渊明诗的思想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田园自然风光的赞美和怡然自得情怀的流露

陶渊明的诗将自然生活中简单而朴实事物干净利索地描述,这些都是自己置身垄亩的亲身经历,透过亲近自然,来表达现实生活的情趣,容易使人们产生共鸣,用简单的事物营造了一种自然淳美的境界。如在《归园田居》第一首中诗人描述房宅数亩,草屋整齐排落,嫩柳的阴影倒映在屋檐下,屋前桃李满园,远远的村庄冒出一缕缕青烟。鸡鸣狗叫之声给宁静的村庄增添了几分勃勃生机的氛围,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富丽山居图。从此诗中也表达了作者归隐的真正原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在当时政权动荡的黑暗社会中,陶渊明之所以选择归隐,是不愿与达官贵人同流合污。在为官的数十载,自己就像是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和池塘中的小鱼一样,不仅仅人身没有自由,思想也受尽束缚。“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人长久的被官场压抑,在此次归隐后毫不流露地表达了在田园生活的自由与美好,体现了怡然自得的胸怀。陶渊借助于对田园生活的详细地描绘,真实而自然地表达了自己对田园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赞美。自然生活中平凡事物,如草屋、柳树,桃李树、村庄、青烟,鸡、狗这些自然中随处可见的真实朴素事物,在他的笔下就显得充满生机,朝气勃勃,犹如画龙点睛之笔。“鸡鸣犬叫”为宁静的农村生活增添了几分热闹,表现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我国当今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彰显时代精神,更加的离不开对陶渊明和谐思想的探究。这使陶渊明的田园诗从学术问题上升为政治课题,为现在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家园做贡献。再如《饮酒》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从这首诗中看得出诗人从人生大自然中悟出真正意义。生活在人世间,与奢侈糜烂的达官贵人断绝来往,悠然自得的生活在有山有鸟为伴的大自然的怀抱中,采菊花话桑麻,闲适悠然的生活在田园,从中悟出返朴归真的哲理。

所以,他的田园诗不仅仅表现了自己生活在田园生活中的快乐和自由自在,淋漓尽致的把自己悠然自得的幸福生活跃然纸上,字里行间又透露出对达官贵人的鄙视和不愿与其来往的决然。[2]诗人大赞田园美景表达自己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和与劳动人民共同劳作的喜悦和友好感情的流露,这也充分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不求闻达的人格意境。

(二)对农业劳动的讴歌和对农民贫困状况的描写

对农民劳动生产状况的描写是陶渊明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他亲身躬耕陇亩,与广大劳动人民亲切接触,如《归园田居》第三首中表述了诗人在南山下种豆,杂草旺盛豆苗却稀稀落落。晨起早早出行整理荒草杂秽,到晚上扛着锄头伴着月亮回家。虽然道路狭窄草木丛生,路旁的露水沾湿衣服,但诗人一点就不感到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志愿。陶渊明如此不辞辛苦的耕作却毫无看出他的厌恶或抱怨,而恰恰相反的是,在整首诗歌中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喜悦的心情。一个“沾”字写出来作者亲近自然,与大自然为一体的舒爽心悦之情。诗人在劳作中的愉悦和对劳作的喜爱为诗人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大量题材,且这也开创了歌颂劳动的先河。他的一些诗还表现他已经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劳动者形象,赋予了自身劳动者的真实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二首说:“桑麻日已长,我土日以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体现了他对农事收成的密切关心。眼见桑麻日益见长,作者耕作的土地宽广,时常担心冬霜至临,唯恐自己辛苦耕种出来的桑麻被霜打败。表现出了作者辛苦劳作,但不失生活情趣,自耕自愈的人生乐趣。诗人亲身耕种,自食其力,虽然辛苦但是依然坚持退隐归真,这种淡泊名利的理想和追求为当今那些贪官无赖做出了榜样,我们应向陶先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