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经说过,只要这个国度精神不灭亡,就能够重新站起来。在耶拿战役中惨败的普鲁士,吸取教训,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领域
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经说过,只要这个国度精神不灭亡,就能够重新站起来。在耶拿战役中惨败的普鲁士,吸取教训,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领域着手改革,教育成为改革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威廉三世还说过只有在物质上满足教授们的需求,他们才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所以,前纳粹时期的政府对德国大学是慷慨的,工资全权由国家负责,教授们的年薪就达到了一千五百塔勒,抵得上十几个城市手工者一年的收入。高水平的生活质量给予了教授们专注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给德意志带来了极大的反馈。
在前纳粹时期的德国大学中,重视才识胜过种族,有很多犹太精英被聘用到德国大学任教,享受同等的待遇。譬如,受聘于哥廷根大学的犹太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和哲学家胡塞尔,以及著名的物理学家赫兹曾经在卡尔斯鲁厄工业学院任教。从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很多德国的犹太人拿奖,其中两位德国犹太裔物理学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分别是奠定量子力学研究的马克斯·玻恩和创立相对论的爱因斯坦。
德国大学的自由、批判、独立思考的精神在魏玛时代达到顶峰。而希特勒不需要会思考的国民,他需要的是永远顺从的去执行命令的德国战士。因此,他非常惧怕知识分子,他坚定的认为知识分子拥有极强的主观判断力、独立思考和理性批判能力,一直在倾覆着德意志的集体性,对帝国人民的作用是邪恶的,不利于他对民众的掌控。因此,大学作为知识分子集中地,首先就成为希特勒大清洗的对象。
(二)纳粹清洗人才的措施
1933年,纳粹把文化一体化政策直接转变成具体的措施去实行,主要表现在三条法律的相继出台。首先,纳粹出台了《重设公职人员法》,凡是与纳粹民族社会主义不符合的都要被解聘,第一,全部非雅利安人;第二,将来或许会进行社会主义行动和信奉的人员;第三,所有党和从事主义活动的人员;第四,不能证明自己对民族社会主义极力维护的人员。1935年,纳粹颁布了充斥着反犹性质的《纽伦堡法》,法律规定,这个国家的公民必须是德意志人,非德意志人不能出任国家公职,不得与犹太人通婚;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控制,1937年,纳粹出台了《文职人员法》,其中对教师的控制也更加严格,法律规定,教师必须在任何时候都要心甘情愿的为德意志民族献出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