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寺庙成为典质机构的原因探究(3)

三、寺庙经济的雄厚 寺庙之所以能够成为典质机构,除了有封建统治者的庇护和民众的信任之外,更重要的是寺庙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寺庙的财产被称


三、寺庙经济的雄厚

寺庙之所以能够成为典质机构,除了有封建统治者的庇护和民众的信任之外,更重要的是寺庙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寺庙的财产被称为三宝物,即僧物、法物、佛物。土地和金银货币构成了寺院经济的基础。相对于其他阶层而言,佛教的财富来源是更快,更庞大,更加光明正大。他们不需要劳动,只要打着寺庙的旗号,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财富送上门来。

(一) 封建统治者的恩赐和施舍

寺院的经济来源主要还是靠布施。布施的捐赠者大都是皇室权贵和富人们。统治阶层捐赠的目的无非有两种:一、用宗教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统治;二、为了祈福去灾,积德行善,死后早登极乐,继续过着享受的生活。正是有了他们的“慷慨解囊”,使得寺院发展成了一个新的阶层,并且是当时最富有、最特殊的阶层。在南北朝时期众多的皇帝中,对寺院经济贡献最大的,那就是-----梁武帝。他曾经三次舍身同泰寺,又不情愿抛弃世俗的美好生活,就让公卿大臣以亿万钱来赎,三次共出三亿万钱之多。其中一次“皇帝舍财,遍施钱绢银锡杖等物二百一种,直一千九十六万 ”。这一下使同泰寺大发横财,获得了巨额财富,在很大程度上充实了寺院经济。佛教天台宗的开山祖师智凯,陈宣帝对他十分尊崇,将整个天台县的赋税都割给天台山,用以供养智凯及其门徒。这样的话,就使整个寺院经济越来越雄厚。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寺院经济的雄厚,主要是统治阶级的大力扶持而造成的结果。由于皇帝们的“热衷”造寺,使得官员和富人们趁机溜须拍马,一是为了表示自己对皇帝的忠心;二是为了显示的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也开始建造寺庙或者对寺庙进行大笔的捐赠,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寺庙有越建越多,越来越富。

(二)寺院地主对土地的侵占

在封建社会,最重要的财富不是金银珠宝,而是土地,土地关乎着百姓的生死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土地也成为了寺院抢夺的对象。梁武帝曾强买王导子孙王骞田四十八顷施舍给大敬爱寺 。尽管这不是寺院地主直接抢夺的,但其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如果说这也算是一种掩饰的话,那么侵占小民的土地的时候就是公开的强占了。南北朝时期,诸如寺院“侵夺细民,广占田宅。”、“翻改契券,侵蠹贫下。”的记载时有所见。因为有了统治阶层的支持,寺院阶层才这么有恃无恐。有载:大同七年十二月诏;“又复公私传屯邸冶,爰至僧尼,当其地界,止应依限守规。乃至广加封固,越界分断。 ”在这里也说到了僧尼任意抢夺土地,逼迫农民的不法行为。在封建社会,土地就是财富的代名词,寺庙抢夺土地,就是和农民争夺财富。农民土地的减少,使其不得不依附寺庙,成为寺庙的免费劳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