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星驰电影的狂欢化色彩(2)

一、周星驰电影的狂欢化来源 周星驰的电影被人们称为喜剧片或者搞笑片,人们喜闻乐道的是其电影“无厘头”风格的多元化,“无厘头”精神的独创性


一、周星驰电影的狂欢化来源

周星驰的电影被人们称为喜剧片或者搞笑片,人们喜闻乐道的是其电影“无厘头”风格的多元化,“无厘头”精神的独创性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反叛,这种反传统精神在周星驰电影中并不少见,同时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下面分别从颠覆、解构与重塑、亵渎三个方面来看周星驰电影的反传统意义,分析其狂欢化来源。

(一)颠覆

“颠覆一词出自《诗·大雅·抑》“颠覆厥德,荒湛于酒”,指倾覆、翻倒,常比喻用阴谋破坏而非直接用武力从根本上推翻”[4]。电影中颠覆是指相互颠倒,对立面互换、相反,如性别、身份等相互置换颠倒,或者是对与错、美与丑、传统与现代等在观众心中的是是非非进行打乱重组、拼凑组合。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中明确指出狂欢文化的内涵是有逆向、反向、贬低、亵渎、颠倒等内容体系构成的,是“哪里有中心、有体系、有定义,他们就去破坏和瓦解,”[5]而周星驰的电影中颠覆性是对传统认知的颠倒,这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如出一辙。《九品芝麻官——白面包青天》中周星驰所扮演的包青天的形象,千年断案清官包青天的事迹众所周知,虽一直被人们神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总体精神与外在形象是无可厚非的。而周星驰所扮演的九品县令贪赃枉法,收刮民脂民高,他所管辖的城内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到最后痛改前非,改变以往做派,为张敏一家断案时额前也有似包青天月牙标志的五角星图案,脸的颜色没有变,所以称为白面包青天。这里完全颠覆以往的清官形象,周星驰所饰演的官僚形象与传统认知相悖并对传统文化进行笑谑、瓦解、颠倒,甚至是嘲笑讽刺,对影片情节怪力乱谈,故事内容胡编乱造,贬低人物高大形象,拉平与小人物的距离,把这种狂欢化精神发挥到极致。还有电影《功夫》中进行颠覆、恶搞的包租婆和包租公形象,金庸先生笔下冰清玉洁的小龙女形象和英俊倜傥的杨过形象深受观众喜爱,与周星驰电影中肥胖粗鲁的包租婆和软弱无能的包租公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完全颠倒了人们对“美女配帅哥”般神仙眷侣的认知结构,建构起一个新的以搞怪为主的叙事体系,达到对传统认知颠覆的极致化,这种“无厘头”影片风格与巴赫金的狂欢文化不谋而合。

(二)解构与重塑

“解构原意是分解、消解、拆解、揭示的意思,是把原结构解体还原成每个局部的基本原始单位”[6],后来作为结构主义提出的一种批评方法并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出现在电影中。周星驰电影中那种对前人的调侃,对现代人的自我嘲讽,对现实生活的抱怨随意宣泄,让观众在观看的时候得到精神的放松与满足,情感上产生共鸣。电影中那没有逻辑,没有中心,随意拼凑的情节内容都充分的表现了对现实的批判,对常规的反叛以及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解构与重组,调侃的传统文化,娱乐意味十足。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被称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身上泼满墨汁,唐伯虎正是要利用祝枝山被泼满墨水的身体画一幅画,这里的唐伯虎把中华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高深莫测的中国武术运用到登峰造极的境界,但用祝枝山的身体部位作画,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作笑谑的对象,把几百年以来江南四大才子在人们心中的形象进行分解与打乱,让观众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还有当四大才子在桥头出现时,影片中出现一群美女,细细一看都是些奇形怪状的丑女,完全解构了传统意义上的“才子佳人”,建构起一个怪诞的“才子佳人”观,这种反传统也正是一种狂欢文化的体现,是人们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寻求的一种精神愉悦、感情慰藉、身心放松。还有电影《大话西游》中对孙悟空形象的解构,把经典名著《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形象分解为三部分,有情有爱的凡人至尊宝形象,颇具魔性、不被驯服的孙悟空形象和最终回归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悟空形象,从而建构起新的具有成长变化过程的孙悟空形象,其中把重新组接的孙悟空个人形象进行戏谑、嘲弄、恶搞,解构与重塑孙悟空形象的过程中竭尽全力加入喜剧元素,达到搞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