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老子思想的“道”便认识宇宙万事万物的本原,“道”善于将自然界分开,也善于区分善恶价值观,因而,人们应信任并遵守“道”的准则。在当今历
了解老子思想的“道”便认识宇宙万事万物的本原,“道”善于将自然界分开,也善于区分善恶价值观,因而,人们应信任并遵守“道”的准则。在当今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之中,众多文学大家皆运用老子处世哲学指导其作品的创作,本文针对老子的处世哲学思想,对朱秀海创作风格进行剖析,从而阐述老子辩证哲学思想对当代文学家朱秀海创作的影响。
“虚静”作为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理论,强调物我两忘原则,认为在处世原则中,人们应遵从本心,摒弃掉自身内心的世俗利欲,维持“致虚守静”的生活原则,以宇宙万事万物为本原,排除物欲摒弃私欲,避免心灵的纷乱骚动,还原内心的平和世界,使之最终归于宁静统一,从而形成老子思想中守静的思维模式。文学创作亦需重视“虚静”,以其平稳、不焦躁的状态回归于自然的原始的本心,老子“致虚极,守静笃”的理念,对朱秀海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丰富的借鉴价值,从而深刻的理解与追求“致虚极,守静笃”的理念。
老子依“道”作本源,依“无为”作处世准则,从而实现老子最高理想境界。“无为”表示“道”的无指向、无目的;“无不为”主要指“道”的包容性和创生性。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指不违反顺应自然去发展的客观规则。老子曰:“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2]10(《老子·二章》)无为并非无所作为,什么都不去做,只是一般情况下不冲动去做。老子思想阐述了其无为的状态以及得益于教育。智者,即才思敏捷之人凡事皆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去做,在处世原则上通常能抓住事情的本质特征,从而达到“无为”的状态。
“柔弱胜刚强”具有普遍性。老子用借喻阐述其观点,以“水”的自然规律阐述修身处世的哲理。老子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刚。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2]80(《老子·七十八章》)宇宙万物唯有水最为柔软,是以为“弱”,却能胜过世上任何坚硬之物。柔弱能胜过刚强是顺应自然界的常规形态。老子由水的柔弱引出处世之道。他指出,在待人处事之上应如水般,保持柔弱、处世谦和,承担其责任和道义甚至艰难屈辱,看似低下,其实不然,通过保持其固有的本心,以自身的弱胜过他人的强,从而逐渐达到自身所满意的理想的状态。
“上善若水”是一种处世哲学,老子将“善”与“水”结合起来。何为善?老子曾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2]18(《老子·八章》)老子继承先人想法,认为水是非常圣洁的,象征着早期社会发展的始源。在老子的思想理论中,水具有人性化的特征:居所如水一般,流向深谷、汪洋等低下困苦的地方;胸怀也应如海洋一般,宁静深沉、不可估测;处世要像水利万物一般真诚、宽容、勇于牺牲[3]老子认为,水是世间至善之物,水润育宇宙一切事物,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上善若水”是老子思想里极其重要的修身处世哲学,引导后世之人包括他们的思想以及创作都应回归于自然,学习水的精神,涓流成河、百川归海,坚定而执着,使心灵在水中得到重生。
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2]10(《老子·二章》)对于这句话的释义老子认为:美与丑成对立关系,天下之人能承认的美是因为有了丑进行衬托;善与恶互成对立关系,天下之人之所以懂得善是因为有了恶的衬托。老子思想注重辩证统一,宇宙万事万物皆都互成对立关系。运用辩证法来说,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老子的辩证法思想突出强调矛盾的重要性,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老子思想的先进性和超前性反映出前人智慧的力量。[4]在朱秀海的创作中,“对立与统一”是极为重要的理念,他的许多优秀作品都应用到这一点。包括后世众多文学大家都清楚的认识到了老子“对立与统一”思想的重要性,这也是文学家充分总结运用老子思想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