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太清宫记录片后期制作(2)

(二)选题意义 鹿邑的太清宫具有极其悠久的历史,自东汉时期已经建立,经历过毁灭与重建,多次磨难,导致了原本雄伟壮阔的太清宫现在规模也不及


(二)选题意义

鹿邑的太清宫具有极其悠久的历史,自东汉时期已经建立,经历过毁灭与重建,多次磨难,导致了原本雄伟壮阔的太清宫现在规模也不及当时一半,如今太清宫最具有价值的是碑文石刻,而碑刻记载的主体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模糊不清了,无论是战事还是天灾的摧残,但它的历史文化是经久不衰的。因此,本次的毕业选题主要是为了弘扬太清宫内的古文化以及保护古建筑。

二、创作采风

为了能够更详细客观的制作纪录片,我们三人收集资料前先去鹿邑太清宫实地考察一番。我们三人一早经过一番折腾终于在四个小时之后到达太清宫镇,买票进去后映入眼前的是人来人往的场面,好一番热闹,有的人在烧香,有的人在跪拜前人,不解便询问当地之人,得知是他们当地一年一度的庙会节。刚到前宫遇到一位解说者,于是在解说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了如今太清宫最为珍贵的文物“大宋重修太清宫碑”之前,这块碑刻表面在岁月的流逝中已经快要“面目全非”了,上面除了碑首还有文字,碑身已经没有任何字迹,并且这块碑刻被铁架包裹着,碑身在地下,说明自古以来的地质变化。

道德经碑刻位于大宋重建太清宫碑碑刻不远处的正北方,太清宫历史上有许多碑刻,现存碑刻中这块碑刻是最早的,而且通过这块碑刻还可以了解太清官这个地方的地质特征。这通碑刻经历千年风雨的侵蚀碑文已有一半模糊不清。纵然经过多年风雨的侵蚀,但从书法艺术的角度讲,碑刻正文属于隶书字体,书法价值极高。

随后我们来到了太清宫的核心宫殿——太极殿,太极殿是清代在太清宫的遗址上修建起来的,殿内供奉的是老子像,老子像周围的四个站立像分别是四个唐朝的皇帝,分别是李渊、李世民、李治、李隆基,他们站在这里的意义是代表李氏的后裔,而并非是专门为君王供奉的。太极殿最初建于汉朝,在唐朝修建过,因为时期不同,所以大小花纹风格,基石都不一样,上面斗拱大多属于宋朝,檩子大多属于明朝,整个太极殿可以这样总结汉唐础、宋拱、明檩条。

太极殿东西两边有两块碑刻,它们分别是:“太清宫圣旨碑”、“太清宫执照碑”。道士邱处机属于元朝人,那时元朝皇帝十分拥戴老子道家之思想,因此丘处机非常受尊崇并把他奉为国师。作为刚统一不久的少数民族皇帝,为了保护太清宫,就颁发了两道圣旨,即太清宫执照碑、太清宫圣旨碑。西侧是太清宫执牌照,这块石碑是元代当局于元世祖忽必烈登基当年的五月一日颁发。执照碑碑文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指明了颁布者是中央政府;二、规定了老子故居的界限,即太清宫的所属范围为太极殿周围25平方千米的土地;三、划定了这25平方千米内的一切都是太清宫的,其中包括花草树木;四、当时规矩甚严,前宫后宫不得跨越一步,为了强调太清宫和洞霄宫是以会仙桥为界。太极殿正墙东侧是太清宫圣旨碑,圣旨碑碑文的意思就是说:太清宫为皇家所拥有,宫观内的土地、花草树木任何人不得占有和采摘等等一系列维护之词。这块碑文的建立体现了元世祖忽必烈对老子思想的认知和老子以及太清宫地位的肯定。太清宫的执牌照和太清宫的圣旨以及元朝皇帝对老子的赞文为后人研究元代初期老子故居的发展历史提供了有力证据,执牌照和诏书也因此成为太清宫历史上最重要历史文物。

太极殿正前方“站立”着两棵古柏树,也就是传说中的丹桂古柏。相传老子亲手种植,西边那棵比较细,死气沉沉,东边那棵则相反,枝繁叶茂。最令人好奇的是它们同在一地,但是朝着相反的方向生长。由于两棵古柏比较令人费解,因此鹿邑民间还传播着这样的说法,老子是道家创始人,因此非常注重道以及阴阳的和谐与统一,八卦图中阴阳两鱼旋转的方向和这两棵柏树旋转的方向相同,因此西面瘦小的柏树为阴,东面粗大的柏树为阳。这一小一大的古柏也正印证了老子对立统一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