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对词发展的贡献(2)

(一)施政平天下的“言志词” 从古以来,就有“诗言志”说,使得人们十分重视诗的社会功效,在人们的认知中,诗与词各尽其职,诗和词的社会意义


(一)施政平天下的“言志词”

从古以来,就有“诗言志”说,使得人们十分重视诗的社会功效,在人们的认知中,诗与词各尽其职,诗和词的社会意义不可更变。苏轼将词从歌赋酒楼、男欢女爱当中解放出来,使词这一文学体裁对更广阔的社会开放,与此同时也发挥着其本身的功用。他常常用词抒写他那恃才傲物、激昂跌荡的气质和仕途坎坷、理想难酬的烦恼,充满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如:《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4]

苏轼这首词笔力浑厚,已没有当年词坛上流行的脂香粉气,也就是东坡先生所说“无柳七郎风味[4]”。词中写出猎时的盛大场面,可以说是声色俱全,使人有一种身在其中的感受。下半片气概非常的豪迈,最后一句“西北望,射天狼[4]”表达了他以天下事业为己任,渴望报效祖国,为国扫除边患,献出自己的一份力的雄心远志。这首词气势壮大,境界高远,表现了作者宽广的胸怀和超群的智慧,以及自己忠于国家热爱国家的思想感情。

例如苏轼的《河满子》(见说岷峨凄怆)

见说岷峨凄怆,旋闻江汉澄清。但觉秋来归梦好,西南自有长城。东府三人最少,西山八国初平。莫负花溪纵赏,何妨药市微行。试问当垆人在否,空教是处闻名。唱着子渊新曲,应须分外含情。[4]

这首词是《东坡乐府》中独有的一首言事词,上阕赞赏冯京的武功,下阕又说其文治才能。全词既作者个人的情感,又夹杂着对历史感慨,意境深远,读起来有豪迈的气势。在撰写手法上,这首词多叙事,多典故,还有较多的排比句、对偶句,但因为作者是以诗为词,在句首多用虚词,两两呼应,读来十分流畅,全词气势豪壮。词中在称赞冯京功劳的时侯,也把自己对国家政事的关心展露出来,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词中既包含了作者为家乡有这样的好长官而高兴,又寄寓了作者对冯京的期望与深情厚爱,语言恳切,生动感人。

(二)借古抒怀的“咏史词”

“咏史”在古代是一种常用的题材,文人通过对往事昔人的咏颂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在苏轼咏史词中《念奴娇·赤壁怀古》最有特色。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5]

这首词怀古抒情,写自己的报国壮志已被磨尽,用一种旷达的心境去关注历史与人生。词中描述赤壁自然光景,境界开阔,感慨沉郁。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江流、千古人物一同出现在词中。

像周瑜那样的风骚大人物还被大浪淘尽,况且是一个小小的自己呢?然而苏轼另有别论: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逃这样,自我的荣辱穷富又有什么值得伤感呢!

苏轼在这首词中对周瑜儒雅的形象着墨颇多,其中的感情十分丰富。由周郎想到自己,同样是拥有爱国壮志的青年,可自己偏偏遭遇万般不幸。苏轼是一个对世间宠辱不惊的智者。他知道自己心里无限的哀思,但他并没有唐后主那样沉溺在诗词世界里慢度时光,而是拿三国周瑜与自己相比申明自己的宏图壮志。在苏轼看来,昔时声名响世的周郎现如今也不外乎如此,一样流进了历史的长河中被浪沙淘尽!这样一对比,苏轼便从悲哀中解脱出来了。于是引出结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5]的感慨。消极并不悲观,用庄子的思想超越现实,旷达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