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雨中曲》的音乐舞蹈特点(2)

(一)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影片的歌舞与剧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再加上金.凯利等主要演员精彩的舞蹈使影片一气呵成。《雨中曲》是金.凯利自导自演的一部


   (一)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影片的歌舞与剧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再加上金.凯利等主要演员精彩的舞蹈使影片一气呵成。《雨中曲》是金.凯利自导自演的一部好莱坞经典歌舞片,虽然在当年的奥斯卡上意外失利,但是在观众的心中这部片子无论从内容到形式无疑是一部经典中的经典。

   金.凯利作为一代舞王,他的绝妙舞技展示得酣畅淋漓。快节奏的爵士乐,轻盈的踢踏舞,灵活的肢体语言,讽刺夸张的表情,这些都使这部歌舞片类型味道十足,但并不显得单调重复。 众所周知,在二十世纪三十到六十年代,世界经济面临一场巨大的浩劫,几乎在一夜之间,一切不安的因素充斥了整个社会。崩溃的股市,失业的游民然而作为奇迹的好莱坞电影却蒸蒸日上,处于崩溃边缘地人们需要电影来安慰,于是作为众多类型电影之一的歌舞剧诞生了,起初是百老汇的舞台剧,之后被拍成电影,于是便一发不可收拾。它们华丽充满幻想,轻松愉快,有一种乌托邦式的自欺其人。当然在当时的情形之下人们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一种东西来给自己一点希望。 影片的发展主要是围绕着片中要从无声电影改编成有声电影的《骑士歌王》的前期准备和幕后拍摄的过程及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发展线索展开的。观众在看的过程中仿佛身临其境的见证了一部电影的诞生,片子以演员的第一视觉给观众展示了在当时混乱的年代里,好莱坞从导演到明星到制片到经纪人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以及人们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不惜牺牲一切的丑陋嘴脸。既然是歌舞片那就不能不提到歌舞,影片中运用大量歌舞的表现手法,它是区别于其它类型电影的最主要的特征。歌舞占据了剧中的重要位置,它既展示出了剧情而且又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时期的电影制作中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二)歌舞对电影的作用

   《雨中曲》讲述的是在电影《歌舞骑士》拍摄过程中穿插着明星凯西与唐的爱情,围绕这两个核心线索,故事波澜起伏,峰回路转,最后大团圆。全剧一共有九段歌舞,这些歌舞不仅在剧中交代了情节,更是推动剧情的发展不可或缺的主要元素,这些歌舞既服务于剧情,也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在视觉上这九段美轮美奂的舞蹈表演更是剧中的最大看点,常识上来说,一部歌舞剧是否能成功,与它的歌舞是否新颖、是否具有相当规模息息相关,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剧中的舞蹈类型。

 1.踢踏舞

 踢踏舞真正的产生并被熟知于世界,归功于美国百老汇。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五世纪中期的爱尔兰,经过长期演变和发展,融合爱尔兰民间舞蹈木鞋舞和非洲黑人舞蹈,后经爱尔兰移民和非洲奴隶传播,于上世纪20年代在美国正式形成。发展至今,形成了以美式踢踏舞、英式踢踏舞和爱尔兰式踢踏舞三大类。踢踏舞以形式无限制、自由开放的风格著名。踢踏舞结合了以爵士乐为代表的音乐节奏、街头即兴表演等舞蹈元素,没有传统的舞蹈因素限制,通过舞者用脚和鞋的各个部位击打地面,由于不同部位的着力点与力度不同,产生不同音色,踢打出多变的节奏和传达不同情绪的声响。正因为踢踏舞能给观看者常带来或轻快、或热烈、或狂放的审美感受,才在美国民众中逐渐丰富、发展,最后成为了美国乃至世界人民娱乐的重要方式.后经与音乐、剧情的完美结合,逐渐在歌舞剧中广度应用,成为了歌舞剧中最常见的舞蹈方式之一。

 众所周知,百老汇歌舞剧中的踢踏舞,常变现剧中情节里诙谐、幽默的一面,将滑稽与搞笑的表演无缝的融合,加之手杖、雨伞等特殊道具的应用,在演员炫技的同时,给观众带来了轻松愉快的感受,具有奇妙的观赏效果。歌舞剧约百年的发展历程中,踢踏舞现已成为代表性的舞蹈模式,表达剧中具有强烈色彩情绪的喜剧效果。《雨中曲》正是用了很多踢踏舞片段,来表现这些强烈的剧场效果,例如在影片的开头,唐在接受采访时,以回忆为载体男主角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给观众交代故事的背景。本剧通过男主角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的情节,为观众交代了男主角的成长背景,为之后剧情的发展,打下了夯实的基础。最早在酒吧表演踢踏舞,既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也培养了男主角的生存技能,虽然男主角在酒吧剧场里如滑稽小丑一样孤独可怜的进行双舞表演,但是那份最原始的对歌舞的热忱,和不断努力克服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的精神,正是本剧开展下去的情感基底。此情节,舞蹈对于整部歌舞剧,对剧情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即简短地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背景,奠定剧情基调,又能让观众在这段笑中含泪的舞蹈中,切身体会到主人公百折不挠的精神。结合本剧上映的时代背景,“二战”之后正是美国经济复苏、百废待兴的大时代背景,观众更是能通过巧妙设计的踢踏舞情节,引起观众内心最深处的共鸣,也符合了美国影视作品一向倡导的“美国梦”的精神向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