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战国策》人物语言的艺术特色(2)

(二)分析比较 通过多方面分析、比较,说服对方接受建议,按照自己设计的蓝图行事。《战国策·楚策一》中张仪游说楚与秦连横时,采用的就是这种方


(二)分析比较

通过多方面分析、比较,说服对方接受建议,按照自己设计的蓝图行事。《战国策·楚策一》中张仪游说楚与秦连横时,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虎贲之士百馀万,车千乘,骑万疋,粟如丘山窃以为大王之计过矣。”[2]

张仪首先从疆域上说明秦国地域辽阔,占据天下土地的二分之一;其次从军事上说,秦国战士有百万之众、战车千辆、战马万匹;再次从地理位置上说,秦国四境有险山阻隔,国防如铜墙铁壁,可与诸侯对抗。同时,又论述了连横对楚国的益处及合纵对楚国的弊端。张仪的主张是连横,为此他游说各国破纵连横,凭借着出色的智慧、才干、口才,依靠秦国强大的国力,为秦国说服楚国连横。张仪从几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使楚王确信自己条件远不如秦国,断然决定连横。这种分析比较的方法是战国游说之士最常用的,透过张仪的语言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谋略家的形象。

(三)讲求辩证、晓以利害

用辩证的方法分析事物的两面性或转化性,奉劝其不要只见其一不见其二,见其表不见其里、见今天不见明天。如《战国策·赵策一》中讲:

魏文侯借道于赵攻中山,赵侯将不许。赵利曰:“过矣!魏攻中山而不能取而示之不得已。”[2]

赵利辩证地分析了魏国借道灭中山国的利害关系:假如魏国攻打中山国不能成功的话,魏国将消耗兵力、财力、物力,从而使赵国地位相对提高。如果魏国打败了中山国,也不能越过赵国占据中山国。从这两方面分析,虽然出兵攻打中山国的是魏国,魏国并没有得到利益,反而让赵国得利。鉴于这种情况,赵烈侯不仅应该答应魏国借道,而且还要鼓励其借道,如此,魏国有可能意识到借道征讨中山可能有利于赵国必然中止借道要求。目前最好的办法是答应其借道给魏国,但要做出一种不得已的态度。这样分析的结论是借道有利于赵国,同意借道反而会使魏国不借道。这种分析巧妙、清晰、令人折服,也塑造了一个巧言善辩、有政治眼光的谋士形象。

(四)循循善诱、步步深入

国君权贵处于一些较特殊场合时,会拒绝一切游说者进辞,即使是允许游说者献策,也会固执己见。遇到这种情况时,高明的进说者就要采用循循善诱的办法,让听者顺着自己的思路,接近主题。如《战国策·赵策四》中《赵太后新用事》就展示了这种方法:赵太后刚打理赵国政务时,秦国要攻打赵国,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向齐国求助,齐国便提出了让长安君做人质为条件,才出兵支援,赵太后坚决不同意。群臣不断进谏,赵太后大怒,宣布若有人再提人质的事,一定吐他一脸唾液。面对这种似乎无法逆转的局面,左师触龙采取循循善诱、步步深入的方法规劝赵太后:触龙首先以自己年迈体衰的切身感受,引发对太后的关心,问候太后身体安否,这种富有人情味儿的问候使赵太后盛怒的情绪得到缓和。然后,触龙谈自己爱怜孩子,使赵太后对爱子这个话题感兴趣,诱引赵太后切近谈话主题。随后,触龙认为赵太后比起爱长安君更加爱女儿,并说明其原因,使赵太后由奇怪而又不得不同意触龙的看法。最后,以历史经验为依据,语重心长地阐述了爱子应该为其长远谋划的道理,劝赵太后以国家大事为重,送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触龙言之情深、语之意切、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循循善诱、渐切主题,能在赵太后固执成见,盛怒拒谏的情况下使其改变主张,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游说,而触龙冒死进言,能言善辩的形象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