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礼仪的影响 礼仪是一种抽象化的行为,是社会主体在社交和相互生活中形成的谦恭俭让的不成明文的礼法规约,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为更好交往共
(二)礼仪的影响
礼仪是一种抽象化的行为,是社会主体在社交和相互生活中形成的谦恭俭让的不成明文的礼法规约,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为更好交往共同恪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仪教育就要求每个学生通过诵经读经的熏陶提高自身修养,做到待人接物,谈吐举止温文尔雅,时时显示出儒学文士的气息。“积背于少年,受益于终生”就是强调礼仪教育要从小抓起,从学生的启蒙阶段就去开始着手,只有这样礼仪教育才会赢在起点,诵读经典这项德育工程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学到更广泛的语文知识,给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带来乐趣,同时也可以起到人格内涵的提升,性格情操的涵养,智慧的启迪。礼仪教育另一层面上说是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人类更进一步迈向文明的体现,在长期的实践与学习活动中,礼仪的学习贯穿于经典诵读当中,长期坚持学习国学经典有利于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教导学生要树立“懂礼貌,讲文明,恪守诚信之道”的价值观。
诵读经典文学作品,可以提升知识的积累,诵读《论语》、《弟子规》、《千字文》等传统文化提取具体的礼仪事例来导引生活中的举止,做到传统经典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使中华文明礼仪代代相传。“香九龄,能温席”,目的就是要给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时候逐渐养成孝敬父母,尊重父母的劳动成果的意识。我们,尤其是孩子们读国学经典,好比依催在母亲温暖的胸怀,好比晚吸着母亲甜美的乳汁,在安全、温馨中拥有纯粹的心灵。[3]长期诵读经典文学作品有助于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养成,长期诵读经典国学作品,可以从经典中汲取历史经验和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养成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国学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隐忧和对策
(一)发展现状
当前,“德智慧”经典诵读活动已在各地中小学中广泛的开展,其中不乏很多学校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就,诵读经典通常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如在电脑学习视频中,经常可见学生拿着《论语》齐诵:“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书声琅琅,不绝于耳,给普通的校园生活增添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但诵读过程中刻于追求成绩,少辩证的思维去审视经典诵读的发展。
经典诵读与学习语文一样,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文化工程,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欧阳修曾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4]然而学习国粹需要一步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需要终身去领悟。然而有些地方却背离了经典诵读的初衷,把经典诵读当成了一种教学形式,单纯的想让学生在诵读中接受经典的理念,来改变学生的礼仪观念。长期坚持诵读经典久而久之可以起到“净化心灵”,“开启智慧”,“浸润身心”得作用。有的学校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相互脱离,选取诵读材料时远离学生教材,没有从学生的立场去考虑,选材过于深奥,与学生当前的理解能力相背离,造成诵读不能持续。若是把经典诵读仅仅当成德育教化的工具,仅是为了迎合社会学术潮流,一旦兴奋退去,没有了坚持的动力,这项文化工程自然失去生命力,无法继续坚持,无始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