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中的先秦诗歌(2)

(一)《诗经》中的诗篇 1.祭颂诗 《左传》在引诗时往往偏重于《大雅》和《颂》这两部分。如《文公二年》一节,引用《鲁颂·閟宫》“春秋费解,享祀不


(一)《诗经》中的诗篇

1.祭颂诗

《左传》在引诗时往往偏重于《大雅》和《颂》这两部分。如《文公二年》一节,引用《鲁颂·閟宫》“春秋费解,享祀不忒,皇皇后帝,皇祖后稷。” [5] 显然,被引用的原诗句呈现的是一种祭礼活动。祭祀是国家的大事,在祭祀时辈分先后一定要分得清清楚楚,顺序也一定要正确。《左传》在历史记述中把鲁僖公的排位放在闵公之上就是不按顺序,这也是不合乎礼法的。又以禹和鲧,汤和契的例子作比,意在突出鲁人重礼。而这首诗的引用恰传达礼法在鲁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在《左传》引诗中所出现的祭颂诗通常是为崇礼仪而服务的。

2.战争诗

《左传》赋诗中关于战争诗的内容不在少数,更多的是借诗来表达对战争中的人和事的看法。如《鲁宣公二年》大棘之战有这样一个场景:郑宋两国开战之前,宋国的华元杀羊来犒赏士兵,但是没有分给他的车夫羊斟。等到打起仗来,羊斟却因此而投靠郑军,最后导致了宋军的失败。《左传》在记述这一事件的时候引用了《鄘风·鹑之奔奔》中的句子“人之无良” [5]来讽刺羊斟这种为了一己私利而不顾家国大局的人。同样在《宣公十二年》邲之战之后,《左传》用《小雅·四月》中“乱离瘼矣,爰其适归?” [5]来表达对战争的否定态度,战争让人们四散流离,无家可归,那些依靠动乱来发动战争谋取私利的人,也是被《左传》所批判的。

3.宴乐诗

《左传》中《诗经》的宴乐诗也出现的比较多,《诗经》中的宴乐诗多是表现宴饮娱乐的场景,展现一国之太平安乐之风。而《左传》引用通常只是借用其中章句的立意,往往表达的是史著自身的立场。《襄公三十一年》“卫侯在楚”这段就是直接引用宴乐诗的典型。在这篇文章中记载了卫襄公在楚国见北宫文子的情景,而他对卫襄公说的几句话皆是引自于《诗经》。譬如其中引《大雅·既醉》说,“朋友攸摄,摄以威仪。” [5]这里的引用更多的借用《诗经》语句,以一种温文尔雅、合乎礼仪的方式表达了两国的友好之意。又如《昭公十年》记载了一场人祭,但是《左传》却对这场祭祀表达了谴责,并引《小雅·鹿鸣》曰:“德音孔昭,视民不佻。”显然,《左传》借用了宴乐诗中的推崇品德的语句,来达到具体的劝谏目的。

4.史诗

《诗经》中的《大雅》中有五篇诗歌被认为是周民族史诗,它们在《左传》中被引用的频率也很高。人们往往用这些歌颂祖先功绩的史诗篇目来评价道德行为、规范社会礼仪。于是,这些由《诗经》流传开来的史诗无形中成了古圣先王的典范象征。加之,《左传》在引用其他一些类似的《诗》时也总是把它们历史化、经典化。这样,《左传》的频繁引用使《诗经》普遍具有了一种崇高无上的经典价值。如《昭公三十二年》引《大雅・板》的例子“敬天之怒,不敢戏豫。敬天之渝,不敢驰驱” [5]来指责魏舒没有敬畏上天的旨意,而自我放纵,一定会受到上天的惩罚;《昭公二十年》截取《大雅・民劳》的首章诗句“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5] “这两篇文章都是直接把《诗经》作为治国安邦的纲领。”[6]

5.情诗

在严肃的政治外交场合中,《左传》常用男女爱情诗来缓和严肃的场面。《诗经》的运用在那时的邦交中也的确取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如《成公八年》,用《卫风・氓》这首弃妇诗把晋国比作三心二意的男子,把鲁国比作被弃的女子,来指责晋国言而无信;《襄公八年》宣子赋《摽有梅》用急嫁大女的迫切心声,来表达希望鲁国及时出兵的呼吁。“其它的还有《襄公二十七年》,子大叔赋《野有蔓草》;《昭公十六年》,子大叔赋《褰裳》,子旗赋《有女同车》,子柳赋《箨兮》等都是以男女之情作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