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与《哈姆雷特》复仇主题比较(3)

(二)理想破灭者——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的主人公哈姆雷特同样是为父报仇,然而莎士比亚刻画的哈姆雷特形象是在人文主义思想的的影响下,复仇


(二)理想破灭者——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的主人公哈姆雷特同样是为父报仇,然而莎士比亚刻画的哈姆雷特形象是在人文主义思想的的影响下,复仇过程中更多的是理性。文本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对父亲的死因有所怀疑之后,他没有立刻表现出为父报仇的疯狂,而是费劲心机去找出杀害自己父亲的证据。对于接受过人文主义教育的哈姆雷特来说,生活本应该充满着美好,父亲在他心中是位伟大的君王,父母的爱情在他心中是坚贞的。但是他从威登堡回来参加父亲的葬礼,哈姆雷特看到的却是宫廷里充满举杯庆饮的欢乐场面,更让他感到无比痛心的是父母忠贞的爱情完全破灭。他不禁感叹到“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4]他开始对世间充满厌恶、烦感的情绪,母亲的改嫁让他开始怀疑美好的爱情。对母亲虚伪的眼泪冲击着他的内心,人性的虚伪与丑恶在这位内心纯洁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面前露出了真实面目,哈姆雷特开始对善良的人性、父母忠贞的爱情产生了怀疑。在邪恶的现实社会面前,他美好的理想就此破灭,从此痛苦便开始了。

哈姆雷特遇见父亲的鬼魂,从鬼魂的口中得知父亲是被为了满足自己情欲权利欲望的叔父害死的。在面对乱伦的丑恶事实面前,哈姆雷特清醒的意识到母亲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放弃了对丈夫忠贞爱情的坚守。主人公陷入了对人性的痛苦思考,他不仅要为自己的父亲复仇,而且还要在一个违背伦理道德的时代,承担起肃宫闱、整纲纪的艰巨责任,这使他感到了人性的邪恶。哈姆雷特的内心体会到了极度的痛苦、力不从心和忧郁。“面对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的严酷现实,哈姆雷特像一夜间遭到严霜袭击的娇花,枯萎凋零,精神颓唐,痛苦与忧郁使他成为了一个“忧郁王子”面对理想的破灭,他的信仰失去了支撑,整个人成了一个“疯癫”的思考者。”[3]尽管理想已经破灭,可哈姆雷特并没有放弃为父复仇的愿望。他只是在未真正找到复仇的合理证据之前,哈姆雷特并没有采取真正的行动,而是让自己忍着痛苦记下为父报仇的任务。在本应该为父复仇开始行动的时候,哈姆雷特选择了装疯卖傻,也许这是他在为自己复仇找充分证据的开始。“理性或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是这个时代所推崇的,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哈姆雷特所追求的”[5]哈姆雷特想要在一个充满邪恶的社会面前,用他所认为的理性来完成复仇的愿望是不大可能的。复仇本身就充满邪恶,事实上,复仇的责任已经让主人公美好的人生、理想的社会已经破灭,更何况要在这个像监狱一样的丹麦为他的父亲报仇更是一件艰难的事情。王子哈姆雷特的复仇任务不仅仅是为了让仇人付出生命的代价,还要把仇人克劳狄斯的罪行面向社会公开。在公众面前暴露克劳狄斯的罪行,进而受到人们的指责。所以在没有充足的证据面前他选择了暂时的沉默。他对鬼魂的话产生过怀疑,面对复仇这样的艰巨任务,他同样意识到了自己的忧郁灵魂。哈姆雷特为了使自己的灵魂不受魔鬼的驱使,而走向沉沦的不归之路,更重要是他一直不能忘记父亲的死因,一心想要证实克劳狄斯的凶恶事实。所以他导演了一场“捕鼠计”,哈姆雷特在一旁想要通过叔父的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判断,如果正如自己料想的那样自己会明确自己的复仇计划。在戏剧表演还没有开始之前,哈姆雷特又一次陷入了痛苦之中,提出了“生存还是毁灭”的人生哲理,可是他清楚的意识到想要复仇,必须忍受命运带来的苦难,勇敢的面对一切困难。这表明了哈姆雷特要为复仇准备行动,放弃自杀的想法,选择坚定的活着,选择面对罪恶的社会和人生中的苦难。哈姆雷特心中已经明白,在复仇过程中他要面对的不仅是复仇的困难,更多的是他自己内心要承受巨大痛苦和煎熬。他已经很努力地使自己在无涯的痛苦中尊严地活着。哈姆雷特在理想人生已经破灭的现实面前,他依然选择了勇敢的活着,他明白自己必须承担起巨大的社会责任。在这个令人窒息的丹麦宫廷里,哈姆雷特不仅是为复仇而活,更多的是为了扫除社会的不公。在社会现实面前,主人公的美好理想已经变得支离破碎,可他依然没有停止对人生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