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中崔莺莺形象研究(2)

(二)受封建礼制的影响 崔莺莺自幼生活在封建家庭的深宅大院里,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她必定会被封建礼教当中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腐朽思想所


(二)受封建礼制的影响

崔莺莺自幼生活在封建家庭的深宅大院里,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她必定会被封建礼教当中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腐朽思想所感染。崔莺莺在这样严重压抑人性的环境中生活了近二十年,这就会使她不知不觉地去恪守这些封建行为,封建社会的思想就在崔莺莺不自觉的情况下显现出来,以至于在一些事情上还是有受到封建的束缚。剧中“一杯闷酒尊前过,低首无言自摧挫。不甚醉颜酡,却早嫌玻璃盏打,从因我酒上心来较可。”[3]当心机深重的老夫人改变初衷,不同意将自己的千金嫁给一个门不当户不对的穷酸书生。虽然崔莺莺对老夫人的所作所为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但也不敢反抗。此时的崔莺莺从心里知道只有摆脱封建束缚、打破封建礼制才能获得她所渴望的爱情,但是在潜移默化的旧思想的影响下,她又没有足够的勇气来明着反抗老夫人。因此,崔莺莺对待张生的态度就显得时而热情时而无情。在红娘送来张生的简贴儿时,对红娘进行训斥,后又让红娘传去了自己写的情诗,前去与张生赴约,见面时却又训斥了张生,使得张生不明所以,头脑发蒙。这种自我矛盾的行为说明了封建礼教对崔莺莺的迫害是多么的严重,更显示出了崔莺莺在摆脱封建束缚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就是这种对自由爱情的渴望,使得崔莺莺勇敢的抗争,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也得到了最为鲜活的体现。

(三)对封建礼制的叛逆

“崔莺莺眀于察、敏于思、慎于行,这也是她不同于封建社会一般女子的地方。”[4]虽然身为相国的女儿“针黹女工,诗词书算,无不能者”,[3]但生活在官宦家庭中,自由深受约束也是一种不幸。崔莺莺从小就被父母许配给了尚书的儿子郑恒,无论自己心里是多么的不情愿却无法拒绝,只能默默的接受家族的安排和礼制的束缚。虽然崔莺莺在心中不断地进行着反抗,但是由于封建礼制的压迫,只能将心中的想法压制住。但遇到了张生后,她内心的挣扎、反抗就演变成了真实的行动。“崔莺莺对张生的一次回眸确是对“非礼勿动”“非礼勿视”的封建教条的挑战,是她青春的觉醒,是她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5]当老夫人一心维护相国门第的声誉,在寺警一节中对张生赖婚,更加引起了崔莺莺的不满,崔莺莺把内心的不满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她主动让红娘送信给张生,约见张生。“绣鞋儿刚半拆,柳腰儿一弱,羞答答不肯把头抬,只将鸳枕捱。云鬓仿佛坠金钗,偏宜髻儿歪。”“成就了今宵欢爱,魂飞在九霄云外。”[3]这几段描写出崔莺莺为了和张生在一起,为了对抗老夫人的悔婚,她不顾女儿的名节以身相许,最终使得老夫人妥协,前提条件却要求张生高中状元才能迎娶崔莺莺。元初都以进入仕途为荣,而崔莺莺只是简单的希望自己能够与张生举案齐眉、白头到老。这种思想反映了崔莺莺性格中的叛逆,对封建社会功名利禄的不屑和对爱情幸福的追求与渴望。

二、崔莺莺形象的塑造方法

王实甫笔下的崔莺莺形象更加饱满,运用了真假结合的塑造方法和刚柔并济性格描写,使得崔莺莺形神兼备。同时个性与共性也在崔莺莺身上得到了体现。在描写崔莺莺情感和礼制的冲突时有缺有优,缺又衬优。

(一)真假结合、刚柔并济

崔莺莺形象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真实。然而,王实甫也不是一直通过写真实来反映“真”的,在有些时候以假衬托真实才能使《西厢记》达到“真”的效果。崔莺莺的“假”重点体现在对红娘的态度与对张生的态度这两大方面。从一开始崔莺莺不信任红娘,对红娘遮遮掩掩,有时还故意斥责红娘的“多管闲事”。“从这些心口不一的举动无疑体现了这位相国千金在无奈处境中的智谋与心思。”[6]崔莺莺这一系列态度反复变化的过程,更好的表现了她与张生爱情当中复杂的心理变化,更加体现出了对张生的真情。从她让红娘去看张生的病情,到带回了张生的信后对红娘的责怪以及与张生见面后对他的训斥,这些“假”的动作,看起来是意料之外的事情,但是这些真假的态度变化之中更多的是体现了崔莺莺面对爱情时内心的挣扎。